资讯内容

紧抓先行先试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从“建起来”走向“强起来”

2020-06-20 08:54 浏览:416

“两天的主题论坛,信息量巨大,有很多积极信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建设重心也在讨论中逐渐明晰。”参会嘉宾国际金融论坛秘书长及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在6月19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结束之际对记者说道。

业内的共识是,不管是从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效率分析,还是从金融机构齐聚程度、金融法治法规体系等方面判断,上海均已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逐渐从“建起来”走向“强起来”。

“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的程度来讲,我认为上海已初步完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朱宁称。

论坛期间,央行行长易纲发表主旨演讲时肯定了上海的成绩,他称,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中,上海正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金融开放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

在实现了前一阶段任务后,新起点上,上海将如何出发?

朱宁对记者称,未来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方向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亦表示,得益于内外联动的双向加强,居于枢纽位置的上海已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硕果累累

“冲刺”是近两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符号。根据目标,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前,多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得益于前期的努力,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从国际影响力、金融机构集聚程度、金融产品创新、配套制度等多角度分析,上海已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

在金融要素市场方面,上海集聚了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在对外开放方面,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不断拓展,原油期货、“沪港通”等金融产品相继推出,跨境人民币业务、投贷联动、跨境ETF等业务创新不断。

朱宁对记者表示:“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的程度来讲,我认为上海已初步完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一方面,上海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面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功能愈发明显;另一方面,上海集聚效应强烈,境外投资者纷纷落户;再者,境内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途径更加丰富。

这在数据上有直观体现。据统计,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19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达12.7万亿元,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85%以上。

同时,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位,全年股票交易额、年末股票市值均位居全球第四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铜、镍等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原油期货成交量居全球第三位。

另外,在外资机构集聚方面,无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还是业务规模,上海都位居全国第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在沪各类外资金融机构总数达517家,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31%。

对于上海以往的成果,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发言中如此概括道:“过去一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有新的进步。”他还称,新冠疫情在欧美暴发后,全球经济金融遭遇世纪灾难,但危险中有机遇,相信上海一定能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迈上新台阶,上海的三大机遇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2020年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站在新起点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发言中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即上海将持续提升服务能级,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具体而言,上海将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方面,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等中心建设。

同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金融政策落地,大力推动更多科创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大力推动长三角金融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完善金融业发展支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激发更强的市场活力。

新的开始往往与不平静相伴。朱宁对记者表示,目前上海正面临着多重挑战。短期来看,疫情席卷全球,限制金融人才的往来和金融业务的开展;中长期来看,全球化放缓,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活动均有限制。

不过,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就提及,未来,开放是趋势,合作是共识,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李强书记发言中提到的‘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方面,上海争取率先取得突破’等,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建起来’到‘强起来’提供难得的政策机遇。”任德奇在论坛期间说道。

朱宁也对记者称,未来上海面临着三大机遇,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在迈向全球化过程中最坚实的基础;二是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是中国财富积累的不断增长,再加上创业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诞生,形成了一个既有投资意愿也有融资意愿的金融市场。

上海将有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先行先试

迈上新台阶后,在众多学者专家看来,上海在建设更加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是关键。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曾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密切相关,上海金融中心也是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人民币能否走出去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对此,本届论坛已释放积极信号。易纲在演讲中提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的监管要求,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的进出。”

“这种由监管发声,特别提到在上海先行先试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较为罕见,大家听后都比较激动。”朱宁告诉记者,这可以看作是为进一步的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做尝试试点和准备,目前,金融改革开放正在一步步前进,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将值得期待。

潘功胜在演讲中提到,当前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50%;在沪世界500强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超过外币结算量,人民币成为在沪跨国企业的首选跨境结算币种。

潘功胜还称,未来将坚持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中的基本定位,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中心。“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将支持上海发挥人民币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心的独特优势,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

除了人民币国际化外,朱宁还提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也比较重要,比如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和规则环境,形成高质量的金融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金融人才和机构。

任德奇亦表示,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从“建起来”到“强起来”,还要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更多突破,重点是加快金融市场参与者和相关配套服务的国际化、多元化步伐。

程实认为,把握历史机遇,因时制宜地补上短板、发挥优势,将是上海未来冲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以下三方面举措将在这一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