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沪指十年不涨 优化编制方法会改变股市命运吗?
这些年,沪指3000点成为了市场多空双方激烈争夺的位置。但是,多少年过去了,沪指依旧徘徊于3000点附近,沪指指数十年不涨,成为了A股市场牛短熊长的真实写照。
沪指十年不涨,且长期徘徊于3000点附近,这与多方面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性。
其中,股市长期重融资的定位,导致市场的投融资功能持续失衡,在市场持续扩容的背景下,仅有的存量流动性不足以支撑持续扩容的市场资金需求。二十年前,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家数仅有不到1000家,但十年前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却增加至2000家,到了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却接近4000家,市场扩容力度有增无减,对每年有限的新增资金来说,实际上资金分配到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资金规模却持续缩减。面对长期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资金更愿意参与到头部企业之中,由此形成了市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再者,与当初市场的样本股筛选有着一定的关系。以上证指数为例,它的样本股是定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全部上市公司股票,其中不仅涵盖了大盘权重股,绩优股,而且还牵涉到一些业绩波动较大的股票乃至存在风险问题的股票等。至于深证成指的样本股设置,则是按照一定标准选出50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股。实际上,从这些年的市场表现分析,深证成指的整体表现强势于沪市市场,指数表现与样本股设置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性。
与此同时,则是离不开当时沪指的编制方法有关。按照当时的编制方法,使用的是总市值加权的方式完成编制。但是,面对这一编制方法,实际上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即上市公司未必全部完成自由流通,当部分上市公司无法实现自由流通之际,意味着市场指数的表现未必展现出真实的价格波动,指数走势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
除此以外,则与不同市场指数之间的权重设置有着一定的联系性。例如,在沪市市场之中,以银行、地产、石油为代表的传统周期行业占据一定的权重比值,但纵观这些年来的市场表现,传统周期行业的上市公司表现不佳,甚至陷入深度熊市的运行格局。在当前的新经济环境下,传统周期行业的发展并未代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用以往的模式、过去的产业来衡量市场的真实价值以及发展前景,显然也是不妥的。与沪市指数相比,深证成指的样本股牵涉到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且新经济产业占据一些比重,在当前经济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深强沪弱的运行格局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很显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还是把两桶油、大银行以及其余传统周期行业的上市公司权重占比调得很高,那么沪市指数已经存在着一定失真的意味。实际上,与传统周期行业的上市公司表现相比,大消费、医药生物以及其余新经济领域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早已走出独立上涨的行情,并基本上独立于市场指数的走势。由此一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若采取以往的指数编制方式,沪市指数已经不能够真实反映出自身的价值,市场投资者更容易产生误判的风险。
假如沪指编制方法得到优化,那么将会对沪指指数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但是,此举会否改变投资者长期亏损的命运,这恐怕还是不能够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
即使是海外成熟市场,例如美股道琼斯、纳斯达克指数等,也基本上离不开头部企业市值持续创新高,但多数上市公司股票加速边缘化的运行趋势。虽然在指数的编制上,不同市场指数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但归根到底,市场指数的表现只是一种参考,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与否,终究还是与它的基本面以及成长能力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
在今年特殊的环境下,虽然全球经济增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预期下,资本还是偏爱于优质资产与稀缺资产的投资。实际上,无论是近期迭创新高的美股上市公司,还是国内市场频繁遭到外资购买的上市公司来看,都离不开优质资产的身影。确定性的盈利前景以及清晰的商业模式等因素,加上较好的护城河优势,则是全球资本最看重的因素。但是,与之相比,我们可以发现,从全球市场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出现边缘化的遭遇,市场赚钱难度其实在不断提升。换言之,即使未来沪指优化编制方法,但市场终究还是市场,依旧是少数人赚钱的投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