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5月份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荣枯线以上 我国经济运行恢复势头稳中向好

2020-06-03 08:42 浏览:851

  国家统计局5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与上月持平。

  5月份,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荣枯线以上。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对此表示,当前,我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恢复势头稳中向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未来制造业PMI有望保持在扩张水平,而外需较弱是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制造业生产持续恢复 就业压力加大

  据赵庆河介绍,5月份,在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81.2%的企业已达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当月制造业PMI有五大特点。

  一是制造业生产持续恢复。生产指数为53.2%,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继续改善。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石油加工、专用设备、汽车等14个制造业生产指数高于临界点;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7个制造业生产指数低于临界点。

  二是新订单有所增长。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与生产指数差值有所缩小。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新订单指数高于上月,其中造纸印刷、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钢铁等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升至临界点以上,显示国内相关市场需求有所改善。

  三是价格指数出现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1.6%和48.7%,比上月回升9.1个和6.5个百分点,均为近4个月以来高点,其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升至临界点以上,企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有所上涨。从行业情况看,钢铁、有色等上游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回升明显,高于55.0%。

  四是企业信心改善。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比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达到57.9%。从行业情况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石油加工、专用设备、汽车等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高于60.0%,相关企业对未来3个月行业发展趋势总体看好。

  五是进出口指数仍处于低位。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外市场需求持续萎缩。5月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35.3%和45.3%,虽比上月回升1.8个和1.4个百分点,但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从业人员指数为49.4%,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且跌至荣枯线以下,显示企业用工量开始减少,保就业压力仍较大。”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分析说。

  建筑业加快回暖 服务业稳步恢复

  在非制造业领域,5月份,建筑业加快回暖。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8%,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赵庆河解读称,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4.8个百分点,达58.0%,建筑企业新签订的工程合同量继续回升。从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预期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8.8%和67.5%,比上月上升1.7个和2.1个百分点。

  同期,服务业稳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赵庆河表示,扩大居民消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叠加“五一”假日消费效应,消费市场继续回暖。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0.0%。其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电信、互联网软件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均高于上月,市场活跃度有所增强。但文化体育娱乐业商务活动指数仅为44.5%,继续处于低位。

  在刘学智看来,在服务业中,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与新基建相关的交通运输、电信、互联网软件等生产型服务业扩张势头较好,与消费相关的文化体育娱乐业景气度仍偏低。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以来,消费需求逐渐恢复,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显现。

  经济平稳复苏在推进 应加大力度保企业稳就业

  “总体来看,5月份,PMI分项数据有起有落,反映的是我国经济没有‘V’形反弹,但平稳复苏在推进。”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称,一方面,复工复产趋于收敛,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不景气,这些因素使“V”形反弹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市场需求持续回暖,企业对未来预期向好,这些因素将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向好。

  刘学智表示,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以来,国内需求逐渐得到恢复,新订单指数上升,有助于未来制造业生产持续改善。但疫情的全球扩散对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全球需求显著萎缩,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建议,下一步应加大力度保企业稳就业,宏观政策要以更大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财政政策要用好赤字、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工具;货币政策要加大对制造业、新老基建、民营和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等目标提供政策支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