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脱贫不返贫 日子更红火
“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让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备受激励。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代表委员表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冲刺时不我待,务必绷紧弦、加把劲,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抓住就业这个“牛鼻子”
镜头——今年3月,距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约2公里的城北乡易地扶贫搬迁2号安置点机器轰鸣,新城镇洛木村首批入住者特觉子夹,手握铁锹搅拌水泥浆,“一天能挣180元,今年脱贫稳稳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了新挑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长苏嘎尔布代表说,凉山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攻坚任务原本就很繁重,疫情给贫困群众外出务工、脱贫项目及时复工和农副产品外销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用两手硬保障两手赢!”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山代表说,疫情发生后,各地帮扶干部创新工作方式,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开启双线作战。“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解决务工人员出行难、就业难的问题;各村因地制宜设置保洁、卫生监督员等公益岗位,保障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保障贫困群众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党委委员、组织干事艾克拜尔·麦提那斯尔代表说,抓住就业这个“牛鼻子”,努力实现一户一岗增收脱贫。
据悉,墨玉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不足1亩,产业基础脆弱。截至2019年底,仍有83个贫困村未脱贫出列,剩余贫困人口3.65万人。
“保饭碗、稳饭碗,努力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生活影响。”艾克拜尔·麦提那斯尔代表介绍,当地推进劳务输出和就业服务,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工作。今年以来,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墨玉县已有36760人实现就近就业。2018年以来,安置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4402人,实现易地搬迁贫困户至少一户一岗稳定就业。
“频道不换、靶心不散”
镜头——2016年3月,帮扶干部第一次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贫困户谭良平家里,就被眼前情景吓到了:木瓦房瓦片脱落,农产品(000061,诊股)散乱堆放,无处下脚。如今,谭良平一家移民搬迁到县城100平方米的安置房,儿子大学毕业在上海一家公司就业;夫妇俩在外务工,每月收入从过去的不到2000元增长到5000元以上……全家人开启了新生活。
“摘帽之后,脱贫攻坚仍然是中心工作,我们制定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江西省瑞金市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是赣南革命老区首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县市。瑞金市委书记许锐代表说,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去年,为1407户贫困户安排752.2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施项目1552个,没有一户脱贫户返贫。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今年5月退出贫困县序列。“保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下一步,继续巩固成果,防止返贫。”环江县县长黄炳峰代表说,确保脱贫户在产业发展、务工就业、搬迁安置、兜底保障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减,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全部纳入监测动态管理,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防止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努力方向。”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代表说,建立长效机制,应当把产业扶贫成效、利益联结效果纳入评估体系,“短平快”与“长期性”产业扶贫项目相结合。
“很多地方通过设立扶贫网格员、购买防贫保险产品等方式,在及时发现、有效应对上收到了良好效果。”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委员建议,采取“政府引导+扶贫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帮扶基金,允许企业享受扶贫政策,产生带贫收益和扶贫资产收益,适度反哺帮扶基金,进而加大帮扶力度和提高救助能力。
关键在激发内生动力
镜头——内蒙古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贫困户陆振清一家六口人,老两口60多岁,儿子儿媳均身患残疾,生活一度深陷贫困泥淖。借助精准扶贫好政策,陆振清一家人好好干,腰包鼓了起来:土地流转到企业,每年收入两万多元;企业赊交了两头牛犊,给饲料还管技术,老两口养牛一年纯挣4000多元;儿子到企业上班,月月有工资。
“去年村里又脱贫40多户,今年只剩22户47人了!”眼看村子就要整体脱贫,甘肃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代表和村两委班子,又开始了新的努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让老百姓(603883,诊股)腰包更鼓一点。去年,村里推广种植万寿菊,一亩地有近4000元收入,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被点燃了,今年万寿菊种植面积翻了5倍。
内蒙古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与养殖、进厂务工等方式,打造脱贫利益共同体。企业以赊交方式,带动全旗284户贫困户参与肉牛养殖,提供饲料及技术帮助,每头牛增收2000多元。村党总支书记张继新代表说,“咱村里长出一条脱贫产业链!”
“打牢基础,需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潜力。”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委员说,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有业可创、有工可就”。刘木华委员建议,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冷链物流,让农村产品“出得去”“及时到”,“千方百计发展好乡村产业,让贫困户有适合自身条件的创业途径。”
“乡村振兴没人不行、没能人更不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刘木华委员建议,出台政策鼓励乡贤回乡,加快补齐乡村交通、卫生条件等方面短板,打牢基础设施的硬件平台,吸引乡贤投身家乡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了,致富心劲足了,生活越来越精彩。”马银萍代表说,村里雇了11个保洁员,全是贫困户,他们干活勤快,村子变美了,村民笑容更多,保洁员每个月还有500元收入,一举两得!张继新代表说,近年来,村里修柏油路、建采摘园,闲置土地变成文化广场。今后还要全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美丽乡村更加富足。
(本报记者常钦、王明峰、李亚楠、寇江泽、李茂颖、李纵、吴月、齐志明、郝迎灿、张艺开、黄超、左潇、张枨、丁怡婷、 巨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