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精准拆弹 未雨绸缪 防控金融风险成效显著

2023-11-03 18:58 浏览:779

  2020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冲击,防风险步伐愈走愈坚,高风险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序处置,金融业保持稳健运行,凸显韧性与潜力。

  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总结了来自监管实践的防风险经验——“以自我革命的方式防止发生金融危机。通过刮骨疗毒、精准拆弹,及时清除风险隐患,努力跑在系统性风险的前面”。

  业内专家表示,在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同时,要防范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处置

  2020年,银保监会全系统处罚银行保险机构3178家次,处罚责任人员4554人次,合计罚没22.8亿元。如此大的处罚力度彰显监管部门对银行保险业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决心。

  过去一年,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疫情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风险引发广泛关注。对此,监管部门精准研判风险形势,并多次督促商业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力度。2020年全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达3.02万亿元,金额创下历年最高纪录,2017年至2020年处置不良贷款超过之前12年总和。

  在备受关注的房地产领域,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并持续开展房地产贷款专项检查,成效明显。数据显示,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另外,针对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银保监会有序拆解,并于去年首次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显示,在影子银行规模大幅压缩的同时,影子银行经营开始变得规范,结构更加简化,资本拨备开始计提,系统性风险隐患大为减弱。

  2020年是继续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前期重要成果的一年,也是不断提高风险应对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精准拆弹”高风险银行保险机构的一年。具体来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依法果断接管包商银行,持续做好包商银行风险处置。在人民银行牵头协调下,银保监会依法接管“明天系”6家保险、信托机构。同年,银保监会结束对安邦集团接管,稳妥推进高风险中小银行、保险、信托机构风险处置。

  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得到有效处置也是去年监管部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数量全部归零,互联网存款、互联网保险等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严格监管。

  此外,会议还指出,银保监会对金融反垄断治理机制进行了探索,并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化解大型企业集团债务风险,处置一批重大非法集资案件。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经过近3年的集中整治,重点领域金融乱象已得到有效处置,同时监管短板不断补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正在健全和完善。其中,监管部门“精准拆弹”高风险金融机构,有效避免了局部风险发展成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演化为全国性风险。

  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

  去年以来,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风险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新老问题交织,防风险形势严峻。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一文中指出,金融体系内部风险仍在持续累积,一些长期形成的隐患并未彻底消除。疫情冲击下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叠加。结构复杂的高风险影子银行容易死灰复燃。银行业不良资产反弹压力骤增。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缺口加速暴露。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进一步抬升。不法金融机构依然存在,非法金融活动屡禁不止。

  对此,会议提到,要大力规范整治重点业务。持续整治影子银行,对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的新形式新变种露头就打。对理财存量资产处置不力的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存量风险来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仍是两项主要任务。其中,我国影子银行积累时间长,存量风险较大,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规模“情结”,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尚未真正被打破,部分高风险影子银行可能借不当创新卷土重来。从增量风险来看,需要注意银行业不良资产反弹的压力、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缺口加速暴露的压力等。

  近期,金融科技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被广泛关注。会议提到,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金融活动的监管。坚决遏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的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

  “在综合经营、跨界布局和科技发展等综合作用下,金融风险的交叉性、融合性只会有增无减,风险交叉传染容易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要高度重视,有效提高对跨行业、跨市场等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此外,随着金融业对新技术应用的加强,对强化信息科技应用带来的网络安全、数据泄露等风险需要加以重视。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随着《民法典》的实施,金融机构要更加重视信息安全风险,加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

  毫不松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一场持久战。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整体可控,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一些潜在隐患依然较大,必须充分重视、提前谋划应对措施。

  “要毫不松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会议指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和重点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规定。继续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推动高风险机构处置。完善重大案件风险和重大风险事件处置机制。加大对非法金融以及“无照驾驶”打击力度。积极防范外部风险冲击。

  由于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不同步,企业风险暴露具有滞后性,尤其需要关注后期商业银行不良率进一步上升的风险。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研究员周景彤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要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尽快完成资产分类工作,全面摸排信贷、债券、同业等资产质量情况,准确评估各类资产风险,针对不同类别资产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二是积极化解存量不良资产。加大核销力度,有序化解存量不良资产,同时要运用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转让不良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三是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严格把控资金流向,确保业务合规,避免资金过度流入股市、房地产及不合规的非标业务等领域,防范资产泡沫。

  会议还提出,深入整治保险市场乱象,大力整治名实不符金融产品。例如,一些养老金融产品并未在期限、收益、投向等方面体现出养老特点,“养老金融产品应该是长期产品,但目前很多冠以‘养老’名称的金融产品追求的是短期利益,与应有内涵并不完全一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认为,在接下来推动产品供给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正本清源,加快清理名不副实的产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