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0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
“2020年,我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世界上率先控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呈现逐季好转、稳定恢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1月1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2020年,中国经济在多重冲击下实现了稳定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GDP增长2.3%、总量突破100万亿元,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说,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突破100万亿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更加坚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韧性和回旋余地进一步增强。
“2020年,针对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过程中遇到的循环‘梗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举一反三,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有效改善了经济循环。”严鹏程表示,2020年四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从前2个月的大幅下降38.3%回升至前11个月的增长2.4%。
不过,当前经济稳定恢复还面临一些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还需要付出努力。谈及今年的政策安排,严鹏程表示,确保经济能够平稳健康运行是制定实施宏观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基于此,今年的宏观政策肯定会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匹配,不会出现“急转弯”。
严鹏程表示,下一步,一方面,将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做好政策进退之间的平衡,应对好各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看到,有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政策不能作为“长久之计”,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要在常态化政策环境下,更多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为未来应对更加复杂局面留出政策空间。
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今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高层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袁达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看,袁达表示,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将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袁达表示,将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此外,健全的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也至关重要。袁达说,将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夯实国家创新能力根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赵辰昕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推进创新高地和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完善区域创新布局方面,赵辰昕表示,将大力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优势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集中度、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优化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方面,赵辰昕表示,将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同时,优化整合现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此外,赵辰昕还表示,要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创新支持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