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央村三江春茶连年飘香,产业支撑多地贫困村“逆袭”致富
三江春茶闻名于世,八江布央正是三江茶叶的发源地。但由于此前布央村交通不便,销路较少,缺乏资金支持等多种原因,茶叶产业发展一直难成规模。
如今,在金融杠杆撬动下,茶叶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特别是疫情期间,当地政府、银行相继推出一系列融资方案,助力茶企、茶农解决融资难题,当地茶叶鲜叶收购价格不降反增。
近日,记者在湖南、贵州、广西等三省调研采访时了解到,以旅游等产业带动扶贫脱贫,引导信贷资金与贫困农户精准对接,因地制宜在每个乡镇发展特色产业,造血式产业扶贫让村民端稳就业饭碗。
金融助力企业,企业助力茶农
“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是过去对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生活面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三江县农信社结合当地茶叶种植及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农业特点,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信用社”的信贷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企业融资后建设基地,由农户承包或租赁,然后企业采用订单、定向收购等方式向农户订购茶叶,从而实现银行、茶农、茶企多方共赢的局面。
截至目前,信用社累计发放信贷资金超2000万元,帮助布央村茶园完成6000亩的茶园扩建。同时,还成功助推布央茶园转型进军农业观光旅游业,由原来单纯的茶叶种植基地升级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4A级景区,带动20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春茶一早值千金”,如果春茶卖不掉,不仅影响茶农的收入,同时也影响市场供给。受疫情影响,三江地区今年也面临着外地茶商无法按时抵达、本地茶叶销不出去、茶叶价格可能腰斩的难题。
不过,当地茶叶鲜叶收购价格却不降反增。这是因为,为应对疫情,多地出台了茶产业扶持政策及奖励办法,鼓励本地茶企收购农户春茶。比如,当地政府、银行、企业相继推出“压仓贷”、“信用+”、“银行+平台公司+茶企”、“一企一策”等融资方案,助力茶企、茶农解决融资难题,开通绿色通道,减少审批环节,为茶企收茶提供最大融资便利。
“举例来说,一种茶叶如果春天及时收购,最高价能卖80元一斤,但晚了就是20元一斤。企业销售渠道总比农户的办法多。”人民银行三江县支行行长罗川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资金,支持了当地25家茶企收购农户茶叶,贷款全额贴息,对本地茶企有很大帮助。
三江县布央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吴正光对记者说,疫情期间,公司向柳州银行和三江农信社贷款500万元,向农户收购80-90吨鲜叶,收购价与去年差不多。
据悉,春茶收购期间,三江县金融机构向获得SC认证的25家茶叶企业授信8310万元,实际投放8110万元,有效解决茶企收购茶叶资金不足的困境,保障了茶农的收入,缓解了地方脱贫攻坚的压力。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贫困代际传递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不可持续。
广西三江县南站片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位于三江县城南部,距县城8.5公里,是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广西第三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入住4606户20162人,入住率100%,累计投入18.9824亿元支持异地扶贫搬迁,其中金融支持8.63亿元。
搬到城里了,老家的地怎么办?
搬进了城、离开了熟悉的地方怎么生活?
这些问题都成为贫困群众搬迁进城的“拦路虎”。
南站社区建立“微车间、微田园、微市场+万亩茶叶扶贫产业园、扶贫生态产业园、大洲岛旅游开发项目+公益性岗位”的“3+3+1”后续产业配套模式,搬迁户实现家门口方便就业,按每户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的要求,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问题。目前已引进“微车间”工厂8家,计划安排就业岗位近2260个。
2019年9月,龙凤香成为三江国彩商贸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公司就在家门口,学校离家也很近,方便照顾孩子上学,挣钱和照顾家人两不误,她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该公司以中国山水画、农民画生产销售为主,目前已吸纳贫困户员工150人。记者在“微车间”见到龙凤香时,她正在绘制国画中的树。几乎零基础的龙凤香,上岗前进行了3-4天的技能培训,“以前就喜欢画画,现在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技术也提高了,工资也提高了,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她说。
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家庭贫困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通过搬迁改变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也是记者在此次扶贫调研中听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采访时,多位已经摘帽的贫困户都表达了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并感叹:搬迁解决了孩子上学远的问题,交通、医疗、就业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成为他们迁居的动力。
今年52岁的杨显清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018年6月,他和家人从村里搬到了南站片区,住进79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供电供水都有了保障。
在杨显清的新家中,他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经历。多年前,家中因两个小孩需要上学,还有一位老人需要赡养,巨大的开销导致贫困。但现在夫妻二人都在城里打工,收入也稳定了,交通、医疗、就业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易地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后续发展能否持续,解决好搬迁户的就业压力、身份认同等问题,也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关键。
从目前看,从贫困户到“新市民”,搬迁户们还需时间来适应。
广西金佳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禧对记者说,公司协助粤桂帮扶,为对接三江县协助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项目建设,将东莞及湛江部分产业转移至三江县。虽然三江县用工成本低,人工成本平均比过去低1000元左右,但也确实面临一些问题。现在人员流动性很大,从田间地头劳作到工厂按时上下班,从农业转换到工业,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够慢慢稳定下来。
养牛“贷动”脱贫
金融的支持促进了产业蓬勃发展,也给贵州省的贫困群众生活带去了很大改观。
在贵州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威宁县,记者见到了威宁县雪山镇雪山村贫困户管仕贵。以前由于孩子教育费用以及老人医疗费用过重,他因此生活贫困。
“以前种地,大概有20亩,年收入才2000多元,自己还要在外面打零工。两个小孩都在读书需要花钱,之前借了大几万元债务。2015年村委会介绍可以贷款,后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买了2头牛。”管仕贵说。
据了解,截至2020年10月,管仕贵已累计申请扶贫小额信贷20万元,现有贷款余额5万元,贷款用途主要是养牛。在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下,他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2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2头牛,价值在30万左右,通过享受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发展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
聚焦特色产业,提高扶贫质效。根据威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周正表示,当地运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优惠政策,以贫困农户“增收创收”项目为重点,突出扶贫成效。比如,聚焦牛产业,充分利用广扩草场资源,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扶贫再贷款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能繁母牛。通过采取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的模式,实现“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五最”效应。
目前,全县购买能繁母牛5.24万头,共产牛犊3.7万头,增值3.2亿元,实现3.3万户14.1万人的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