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如何建设?看看这份报告怎么说

2021-05-15 19:47 浏览:886

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12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共同编写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与发展建议》报告(下称“报告”)在2020上海金融论坛上发布。

报告指出,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引领亚洲辐射全球、以开放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为标志、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顶级全球金融中心。这一目标的确定,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理事会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报告起草的背景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开启了新的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进入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节点。

屠光绍进一步称,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就是到今年年底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要对阶段性战略任务进行认真总结,同时更重要的是根据新发展格局提出新的规划。

由此,报告提出,上述长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坚实支撑,主要包括,建成充分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和金融科技体系;完善与国际对接的金融法治监管体系和现代化金融系统风险防范体系;形成高度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一流的人才队伍。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上升,这不光是对中国经济自身提供越来越大的动能,而且因为中国是全球化的参与者,也是积极的推动者,所以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发展也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屠光绍称。

“十四五”也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围绕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支撑,报告从八个方面对“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共31条建议。

在金融市场方面,报告称,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统一交易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增强国债市场流动性;完善资产证券化体系,拓展市场结构;丰富各类衍生品市场品种,扩大投资者参与度;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特殊资产市场;完善绿色金融交易市场。

在金融机构体系方面,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支持直接融资和科技创新。试点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允许民营、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不良资产一级市场;建立国家政策性科技银行。

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扩大外资机构业务准入范围;逐步开展各类人民币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建设亚洲国际中央证券托管机构;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依托跨国公司资金池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推动建设上海ESG投资国际合作促进机制。

同时,还要依托临港新片区功能,建成全球最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先行区。试点本外币合一离岸账户体系;加快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金融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与国际高水平接轨。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金融科技高地。完善国际化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信息数据库。

在金融监管方面,完善金融法治和监管,构建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在临港新片区建立金融法治试验区;在科创板试点建立更完善的证券集体诉讼机制;争取中央赋予上海更多金融管理权限;建立全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

加大人才资源聚集,提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高端金融人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数据资产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保护;完善政府服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加强战略规划引领,形成多方建设合力。高度重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规划引领和统筹作用,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纳入国家规划体系;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形成更有效的协同效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