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M50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场全国总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迅速打响。近期,新华网金融频道特别策划推出【经济走势看信心】系列报道,独家采访经济及金融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展现社会各界控疫情、稳经济的坚定信心,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光明前景。
摘要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主办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及对策”专题研讨会,邀请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以及疫情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建言献策。
市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预期已经从恐慌逐步转至正常化,但对复工后人口流入较集中区域的疫情走势高度关注。从影响来看,市场一致预期新冠肺炎对经济是短期、一次性冲击。具体来看,疫情对消费的冲击较大,一季度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后续经济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的控制程度。从微观来看,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最严重,亟需解决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难题。
为降低疫情影响,尽快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二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要协同合作,多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支出压力;三是“大手牵小手”,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为中小微企业纾困;四是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为有序复工和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支持保障;五是保持信息公开,做好预期管理,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六是坚持市场化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七是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地政府纷纷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为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在调研收集社会意见以及组织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分级防控、有序复产复工、多方协作保证中小微企业生存性经营等相关建议。
一、市场对疫情的预期逐步转为正常
1、当前市场机构对疫情的预期已逐步正常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最初的恐慌到逐步了解疫情后的情绪改善,当前市场机构对疫情的预期已经逐步正常化。针对新冠肺炎较高的传染性、潜伏期以及有效的防控手段,社会整体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加之疫情发生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预期的措施,市场情绪在资本市场开市第一天充分释放后,目前已逐步常态化、正常化。
2、市场机构对复工后人口集中流入区域的疫情高度关注
尽管市场机构对疫情的整体预期已经逐步正常化,也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协作下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但对于逐步复工后,人口集中流入的区域,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周边区域的疫情还存在较大的担忧。一方面担忧珠三角及长三角区域对疫情的严格防控影响企业复工进展,另一方面担忧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容易再次引发疫情。
二、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较大
1、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于SARS疫情
当前市场机构一致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要大于2003年SARS疫情。这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当前中国经济环境及所处的阶段与2003年明显不同。2003年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经济腾飞期,而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速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换期;二是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不同,2003年我国经济仍处于投资和出口驱动的阶段,外部贸易环境逐步改善,而当前我国经济对内需消费的依赖更大,2019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7.8%,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短期消费;三是产业结构不同,当前我国经济对服务业的依赖逐步提升,而以餐饮、旅游、影视为代表的服务业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四是全球经济格局不同,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疫情会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以及全球手机、汽车等重要产业链。
2、需求上对消费影响最大,一季度GDP面临下行压力。
整体来看,市场机构一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一次性事件,一季度经济增速将面临下行压力。根据疫情情况,很多机构都下调了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的预期。疫情对后续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疫情的控制情况,如果疫情在4月底之前能得到完全控制,二季度GDP将会明显改善,三季度经济增长将进入正轨。
从类型来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消费,尤其是服务业消费,部分餐饮及旅游业的消费冲击将难以弥补。根据SARS期间餐饮旅游业的恢复程度来看,一般在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月客流恢复至50%,第二个月恢复至60%-70%,三至四个月后恢复至100%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制造行业尽管受疫情影响短期产能及营收下降,但由于需求端相对稳定,疫情期间挤压的订单将在下半年集中释放。
3、微观上要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
此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部分中小微企业。据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近日对全国148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60%以上的中小企业账面现金能够支撑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同时,31.62%的被调查企业预计本次疫情对公司营收的影响在50%以上。约有22.5%的被调查企业计划减员降薪,16.01%的企业选择停产歇业,这将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产业链的末端环节都是由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营,进而对复工后大型企业的经营也造成较大的压力。
要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可能带来的地方区域性金融风险。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的上升可能增加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同时,叠加疫情因素导致的财政支出增加和财政收入减少,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在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地方财政压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中小微企业—地方性中小银行—地方财政”三大风险点叠加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要高度关注。
三、战“疫”突围的对策建议
1、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
根据全国各地的实际疫情防控情况,为便于实际操作,建议中央部署各地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
一是尽快根据疫情分级标准,推动各地实现依法行政。当前各地为控制传染源,有些做法超越了法律适用,例如扩大强制隔离范围、过度实施交通管制;设置路障、挖断道路、阻止人员物资正常流动;泄露重点人群个人信息等。为纠正不当的管制措施,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根据疫情出台分级标准以及对应参照的防控措施,使各地实现有据可依,并以此纠正各地在疫情防控中的不当做法。对于拒不纠正错误行为的地方要进行合规性审查,督促依法行政。
二是认真总结防控经验教训,疫后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疫情结束后,应组织对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和应急处置机制进行认真总结,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并以此为依据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2、多方协作,保障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性经营。
面对疫情造成的冲击,政府部门、金融体系、国有企业要协同合作,通过各种办法进行救助,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保障其在复工后能持续经营。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因地施策,减税降费,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成本。目前工信部出台20条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复产复工,建议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中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以及经营情况给予差异化的补贴和支持,对中小微企业减免或减半2-3个月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第一季度中小微企业缴纳的税收按一定比例进行返还;对于租用大型国企物业的中小微企业减免或减半2-3个月的房租,对于租用民营或私营业主物业的中小微企业,允许其凭有效租赁合同去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减免或减半2-3个月房租。
二是建议各地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地出台一系列保障中小微企业生存的支持措施。对在疫情期间到期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适当给予6-12个月的展期;灵活运用资产证券化、外部担保等多种方式保障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不断裂。
三是建议国有企业带头减租降费,让利于民。建议水、电、煤气、电信等大型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主动让利,减免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相关费用。
3、“大手牵小手”,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为中小微企业纾困。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很难直接获得金融资源或国家政策扶持,而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向居于产业链核心的大企业提供金融资源,再通过由其向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延缓订单交付等方式,有效将资金传导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手中,通过“大手牵小手”,实现为中小企业纾困的目的。
具体方法上,一是建议现金流相对充裕的大型企业,借助预支货款等形式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确保中小微企业的正常复工以及产业链的正常运营;二是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利率的委托贷款,由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提供贴息支持;三是为解决由此导致的大型企业负债率上升问题,鼓励大型企业将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由地方或国家担保机构提供外部担保,由金融机构投资,实现企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共担机制。四是地方政府通过推动存量三角债务化解,解决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问题,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压力,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同时借此契机推进市场化去杠杆,降低中小银行风险。
4、加大宏观政策调控,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支持。
建议财政部门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一是建议适当提高今年的赤字率至3.5%,可争取7000亿元资金;二是建议发行特别国债,规模建议不少于1万亿;三是视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的需要,免除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比如3月31日前)的全部增值税,以降低企业支出压力,支持企业尽快复产复工。前两项措施筹措的资金,可用于疫情防控及扩大公共卫生等短板投资,以及重点物资保障企业、小微企业税费、五险一金缓免、失业救济、贷款贴息等。
建议货币金融政策保障流动性支持。一是用好央行3000亿专项贷款资金;二是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民生物资和服务提供企业等,更加积极地提供无抵押低息贷款;对其他企业,在抵押到位的基础上,也应当积极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必要时可以动用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为兑付困难的企业债券(不包括平台、地产等,且以民营企业为主)提供流动性支持。
5、保持信息公开,做好预期管理,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
一是实事求是,保持疫情信息准确、畅通、公开。要及时应对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通过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发声来及时消除不实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引导社会形成正确预期。
二是做好对国际社会的沟通工作。目前全球都高度关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化,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的关联也日渐紧密,在做好国内预期管理的同时,也要同步做好国际社会的沟通工作,为复产复工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三是建议统计局在后续公布一季度经济增速时可以同步发布剔除疫情影响的GDP增速,此做法既符合统计数据实质可比原则,又与疫情一次性外生冲击性质吻合,有助于市场更全面地了解经济现状,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
6、坚持市场化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
除出台短期政策以外,建议更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为补短板、促发展,当前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二是要让民营企业树立改革的信心。要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贯彻竞争中性原则,打破行业垄断,消除民营企业“不敢投”的顾虑,提升民营经济的活力。
7、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权责,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增进相互信任,让社会公众和政府形成相向而行的合力;二是建立起各司其职的治理体系,优化问责机制,鼓励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风气;三是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尽快建立健全体系性的公共卫生保障和疾病预防机制,加大对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投入;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层级的应急机制,提高我国对重大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五是加快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民间组织力量,与政府通畅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疫情及其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