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服务暖意融,苏州建行在行动
建设银行苏州分行深入推进“百行进万企”升级扩面工作,坚持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方针,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巩固深化2019年“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成效,建立健全动态调整、稳步扩展、持续深化的融资对接长效机制,也是加强对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
建行相城支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稳增长、调结构、稳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2020年特殊疫情背景下,帮扶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具有重大意义。建行相城支行不断探寻社会民生痛点难点,把握民营及小微企业切实需求,全力为企业提供精准、有效、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更好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建行相城支行聚焦降低门槛、简化流程、减少抵押等小微企业需求痛点,从交易、结算、纳税、采购等真实性高、可信度强的场景切入,积极响应“六稳”、“六保”政策,努力加深与各平台及政府间的合作,推广普惠特色产品,实现对普惠金融客户群体“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承诺。
建行相城支行以推进“百行进万企”升级扩面活动为契机,积极安排客户经理逐户传导复工复产相关政策,关心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及时解决企业资金需求问题。同时升级建设银行“复工助企”金融服务,开展“复工助企”在线沙龙活动,向企业宣传普惠金融18条保障举措,依托建行大学,特别打造普惠金融客户赋能在线培训,介绍建设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与重点产品。8月13日,建行相城支行举办第一期在线沙龙,线上邀约企业超200家,通过建行大学线上平台在线介绍建行“纾困助企”18条政策和普惠金融产品,对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企业安排专人对接,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金融服务,在展示国有大行担当的同时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滴灌。
建行昆山分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痛点
建行昆山分行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今年疫情影响下,积极落实政府关于“六稳”、“六保”工作要求。今年初春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小微企业艰难度日。在此背景下,昆山分行相应政府号召,广泛开展“百行进万企”活动,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昆山某机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该企业主要从事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制造以及销售,今年正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经营期间从未拖欠供应商货款,力求按时支付款项,但由于受疫情影响,下游客户延长付款期限,因此垫付资金也逐年增加。2020年年初以来,企业资金紧张,财务状况逐渐下行。建行昆山分行通过“百行进万企”升级扩面活动主动联系企业,了解到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并深入分析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下游客户付款情况,指导企业通过线上“建行惠懂你APP”渠道申请了190万元的信用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企业经营逐渐恢复正常后,银企关系进一步提升,建行通过履行大行担当,切实解决了小微企业的需求痛点,为企业提供了精准、有效、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
建行张家港塘市支行打造优质金融服务
建行张家港塘市支行立足区域周边,以重点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为切入点,积极主动服务客户,注重打造良好口碑,提升企业金融服务体验。
建行张家港塘市支行网点负责人武冲,拥有建行张家港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的工作经历,在普惠部工作的这段经历,让武冲深刻领会到服务企业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精耕细作。一是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网点思想认识,强化使命责任,融于日常、明确落点,调动全员积极性,营造爱岗敬业、团结友爱、信誉至上、服务为本的良好氛围;二是紧跟战略导向和区域发展特色,秉持“客户至上,注重细节”的理念,加强网点全员的普惠业务能力,提升敬业、精进、专注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利用“百行进万企”升级扩面的活动契机,迅速组织网点相关人员对企业进行分类对接,网点负责人武冲亲力亲为,定时总结反馈跟踪进度。在走访对接中,张家港塘市支行利用自身优质的服务,专业的知识,为企业提供精准、有效、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
张家港某机电科技公司是张家港塘市支行存量客户,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线上申办100万元信用额度,后经了解,客户属于轻资产类型科创型企业,主要从事工厂车间智能化改造,由于今年承接新项目较多,资金存在一定缺口,且原筹资渠道综合成本较高,塘市支行网点负责人武冲在“百行进万企”走访活动中了解这家企业的相关需求后,立即组织客户经理设计授信方案,仅三天就为企业完成了500万元的授信额度批复,不仅充分保障了企业未来一整年的经营资金需求,还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了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
今后,建设银行将持续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作,积极履行大行责任,进一步强化运营管理,不断健全服务机制,持续丰富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努力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持续提升小微企业获得感与满意度。(孙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