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后续帮扶这篇大文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百色市委书记 彭晓春
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客观要求。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主要路径之一,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搬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是关键,“能致富”才是根本目的。写好后续帮扶这篇大文章,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内在要求。
广西百色市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全市累计投入近130亿元,建设安置点114个,于2019年末圆满完成18.18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搬迁人口约占广西的25.6%,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6.66%。
在此基础上我们乘势而上,及时打出一套后续扶持政策“组合拳”、念好“五字经”,让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围绕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念好“配”字经。买米买菜、就学就医、幼儿入园、老人看护等,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能否做好这些小事,事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是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的关键要素。我们坚持把这些小事当作政府的大事来抓。小型安置小区一般在乡镇所在地建设,大型安置区(如百色市区的深圳小镇、田阳老乡家园等)除重点建设学校、卫生院等设施外,还配套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包括文体活动、老年服务、婴幼儿托管、购物小店、治安管理及物业服务等功能,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日常生活之需,为“稳得住”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绕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念好“业”字经。产业是增收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百色市创新推出“易地搬迁+”方式。“易地搬迁+特色产业”,有条件的安置点通过建设脱贫奔小康产业园发展特色产业,共建脱贫奔小康产业园126个;“易地搬迁+扶贫车间”,引进电子、针织、农产品(000061,诊股)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扶贫车间88个;“易地搬迁+劳务输出”,依托粤桂扶贫协作,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易地搬迁+自主创业”,盘活安置点商铺等资源,出台创业贷款等支持政策,扶持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易地搬迁+公益岗位”,针对无法转移就业的劳动力,通过开发清洁卫生、治安保卫等社区服务公益岗位,为他们提供就近就业机会。通过上述举措,实现稳定就业37175户81645人,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一就业”目标。
围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念好“捷”字经。完善和提供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立足精准服务群众,针对搬迁群众大多数户口仍留在原住地的实际,总结推广田阳“农事城办”经验,在各安置区设立社区警务室、法律服务中心、民事调解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等管理机构,为群众提供医保、教育、社保、民政、法律等“一站式”服务,打造“社区10分钟服务圈”,实现“服务跟进城,办事不回乡”的目标,极大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促进形成文明新风,念好“育”字经。培育文明新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搬迁群众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必然选择。百色以打造“文明、和谐、幸福、感恩”新家园为目标,多管齐下推进文明新风建设。设立易地扶贫搬迁成就展示厅(室),常态化开展感恩教育,激发群众感恩之心,增强爱党爱国之情;开展“五美”(最美乡贤、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媳妇、最美婆婆、最美家庭)评比活动,培育文明家风,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建立爱心公益超市,激励群众通过参与清洁卫生、参加培训等获得积分兑换物品,促进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公益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安置区(点),打造易地搬迁民族团结示范点,增进各民族群众的团结和谐。
围绕创造和谐社区环境,念好“治”字经。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人的迁移,而且是系统性的社区重组和自治机制的再造。加强安置区的基层治理,打造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是加快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百色市强化安置区(点)的组织再造,以建立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居务监督委员会为依托,创新“一核三元”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推选社区两委班子,完善团委、妇联以及“老乡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同时,坚持把党支部建在楼栋上,全面实行楼长制、单元负责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