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刮起“上海旋风”
从追随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全球设计人才聚集、超大市场的海量应用场景、本土化研发快速响应市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高颜值”背后,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的提质升级之路,而上海正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设计高地。
告别追随者
自主品牌汽车跑出“高颜值”
“震惊!保时捷高管车展走错展台,将‘保时泰’认错为保时捷。”段子里折射着中国汽车工业曾经令人尴尬的事实。
和知名汽车企业的外观设计“傻傻分不清楚”的,并非只有众泰一家。捷豹路虎起诉江铃汽车,认为揽胜极光遭到陆风X7抄袭;菲亚特起诉长城汽车抄袭其“熊猫”车型的设计……
往前数年,外形靠“形似”的众泰年销量达到数十万辆,但到2020年,众泰上半年合计生产汽车574辆,累计销售汽车1417辆。
这是疫情的冲击,也是消费市场主动做出的选择,市场的判断力正在形成。
不少业内人士直言,中国自主品牌正在脱离早期的模仿者、借鉴者的身份,告别“山寨式”逆向开发,走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观设计。现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颜值”上已经完全不输任何国际品牌,业内人士透露,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车设计师至少有三位在中国车企。
“从向合资方学习开始,积累人才,逐步获得产品系列的开发主导权,乃至到现在有一支人才队伍,能进行完全的自主设计,现在的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到了拥有自己拳头产品、并且设计语言和造型都能让消费者‘一眼就认出’的阶段。”上汽大通副总工程师、设计中心执行总监黄斌说。
在上海为全球
全球车企抢抓超大市场机遇
宾利汽车前设计师戴维·希尔顿曾断言:“汽车设计的未来在上海。”据他观察,如今上海的汽车设计师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的汽车设计师都多。福特、通用、大众等多家公司都在这里进行汽车设计,包括希尔顿在内的很多知名汽车设计师都在上海创办了设计工作室。
吸引全球企业在上海进行汽车设计创新的,是这里优越的人才条件。
意柯那设计集团是中国汽车设计市场上领先的全球企业,合作对象囊括了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吉利集团等中国汽车企业的“大佬”。意柯那设计集团亚太区总经理哥伦布介绍,企业的亚太区总部设在上海,这里有大约120名员工,其中40名设计师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保证提供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来符合客户的需求。
“上海对全球设计人才的吸引力是我们选择在上海设立亚太区总部的重要原因。”哥伦布说,上海设计中心、洛杉矶设计中心以及都灵总部一起合作,达到了24小时不间断设计。
黄斌介绍,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设计人才聚集地,这里不仅有专门攻克高精尖领域的国际化协同人才资源,也正在培养出一支本土人才的设计队伍,无论是外在的造型设计还是内在的工程设计、软件设计等,自主品牌正在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吸引全球企业在上海进行汽车设计创新的,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海量应用场景。
哥伦布说,公司将首次亮相第三届进口博览会,除了将展出两台概念车外,还将展出可用于多种场景和方式的3D打印无人驾驶汽车底盘。
“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哥伦布说,在疫情后,企业加速为中国市场研发和定制的设计研发,进一步加速了无人送货物流车等智慧出行领域的探索。
出行科技企业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说,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提供了海量应用场景,中国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有望引领数据驱动下的“无屏交互”趋势。
于吉良指出,创新设计不仅仅是“有感”的互动,比如语音交互、屏幕接触,更是基于数据对用户进行智能提醒、推荐,甚至自动操作。“无感化”的智能交互考验着车机交互和设计能力,通过小窗口、多任务、快触达的方式,用户未来将获得更易上手的交互体验,轻松实现“盲操”,“这样的创新设计未来有望从中国走向世界”。
吸引全球企业在上海进行汽车设计创新的,是本土化研发才能快人一步的市场洞察和响应速度。
哥伦布说,中国市场在设计上很多时候已经告别了“追随者”,为中国市场定制、基于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设计才能在这一市场上受到欢迎,“比如,我们注意到了中国市场对SUV的偏好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追捧,我们就将加大在这一方面的研发和设计,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德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伟巴斯特中国企业传播经理许巍介绍,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舒适性、科技感和“高颜值”有着强偏好。针对消费市场的需求,公司将在第三届进博会上重点在车顶上“做文章”,自动驾驶智能车顶可以集成自动驾驶所需的多个传感器模块、更好地实现L3级别和L4级别的驾驶,“车顶更‘聪明’,就给了外观设计更多美学创作的空间”。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近期在“云端”参加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表示,特斯拉正在组建一支工程团队,并将为自动驾驶项目在中国进行原创设计。
此前在今年初,特斯拉官方发布消息表示,为了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转变,特斯拉决定在中国设置设计研发中心,向国内设计师发出了岗位邀请,将打造原创“中国风”的特斯拉,并面向全球销售。同时,欢迎公众将心中的中国原创特斯拉设计作品投递到企业的邮箱,一起打造富含中国元素的特斯拉汽车,让最美的中国艺术,融入面向未来的特斯拉。
大数据“读心”
数字化底层设计领先全球
从追随者,到并跑者,再到领先者,迎头赶上的“中国制造”和“中国设计”正在成为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新风向标”。
黄斌说,在外观上,一款吸引消费者眼球、被市场认可的车型设计需要不断创新、不断从消费市场获得反馈、不断推出更新版,不仅仅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投入,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常青树”车型往往能在改版和迭代的过程中,保有原有设计语言和特色的同时,针对消费市场的痛点进行调整,最终成为“一代神车”。
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国自主品牌正在成为领跑者。
上汽大通总经理王瑞介绍,通过大数据的预测,设计和开发新车型正在从“闭门造车”走向大数据“开门造车”的过程。
“以前汽车的研发流程中要求严格保密,消费者的喜好主要通过小范围的目标客户反馈活动获得,只能基于这样非常小的样本去做研发,是否真的能直击市场的痛点,不可控因素比较多。”王瑞说,现在上汽大通采取“开门造车”的方式,在提前规划车型的时候就邀请上汽大通我行MAXUS App上的1000多万客户参与,200多名工程师可以直接和客户在App上对话,不少客户提出的意见都最终成为新车上的亮点,在车型发布前,也会通过App邀请部分忠实粉丝试驾体验并给予反馈。以D60的定价环节为例,当时有60多万的客户参与到了猜价格的过程中,这就让企业能更好地“透明化”造车。
黄斌介绍,通过传统方式设计研发新车型需要四年左右时间,从完成模型设计到油泥做成样车之后手动修改、再度通过扫描反馈到电脑端进行下一轮的修改,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通过大数据的支持,设计师能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市场,修改周期缩短到了3个月左右,研发新车型的时间也大大缩短,能更好地抓住市场的机遇。
“今年初,前往支援武汉雷神山的负压救护车,在9天就完成了技术方案、远程的数字化协同评审、生产线改造和柔性定制等过程,启程支援抗疫,这不仅仅是上汽大通员工放弃休息全员战疫的结果,也是数字化平台底层革新带来的快速反应能力。”王瑞说。
黄斌说,汽车是最能集中体现一国工业设计综合水平的产品,对设计师的前瞻性要求更高,不仅是要有超前、不落伍的审美眼光,也需要有支持未来5到10年可升级的技术布局,在硬件上为后期的传感器等留下改造和加装的空间,在软件上提供更多的“空中升级”可能性,真正让汽车成为和手机一样可以不断自我更新和迭代的科技产品。
而上汽大通也在尝试为汽车爱好者们提供更多自我发挥的机会。黄斌说,希望未来能开发出更加友好的接口,帮助汽车“极客”们通过“创酷”平台设计零部件,表达自我,定制真正千人千面的上汽大通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