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被银行降薪的“金融民工”

2020-08-17 09:02 浏览:723

银行降薪传闻背后的真相,各行员工纷纷有话说。

那些被银行降薪的员工无奈地发现,大环境的疲软撞上了人生的疲惫,自己真的是“金融民工”了。这已不再是一种自嘲。

一则“银行业将迎来集体降薪”的传闻近日引发市场关注。同时,这则微信群聊天记录中,还点名了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将分别降薪20%和30%。

尽管次日凌晨,中、农、工、建几大行便迅速回应:“目前均无降薪安排”,然而《商业封面》就此向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人士进一步求证时发现,“银行降薪早已是公开的事实”,克扣绩效、退回补贴、制定不合理KPI......这些内部手段早已让基层员工的薪酬待遇“降无可降”。

衣着光鲜、办公环境高端,然而里子里却满是无奈与心酸,无尽的加班和莫名的扣薪,让这些此前自嘲“金融民工”的一群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

发文降薪?调高KPI就够了!

从历史沿革来看,“银行降薪”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这一次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讨论度,也是受一定的外部政策影响。

首先,6月17日国常会提出的“金融系统全年让利1.5万亿元”目标,在市场环境整体不好的情况下,银行业务的开展也比较艰难,因此降薪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其次,一份中信集团内部文件《关于开展中信集团2020年度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专项工作的通知》显示,直接量化了“开源增效50亿元、节流降本100亿元”这些目标,这些都对整个市场的风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银行降薪从来不会直接发文,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实证,‘点’到节流意思就已经很明确了。银行想要降薪太容易了,一般做法就是提高员工KPI,制定一些不合理的KPI。像我们行,搞对公的客户经理还要每月背多少张信用卡开卡任务,完不成以1000元/张扣罚”,一名前广发银行对公客户经理陈辰向《商业封面》表示。

“广发信用卡在市场上其实已经比较饱和了,我是一个对公客户经理,要去营销信用卡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营销对公业务,而且这种扣罚(标准)根本没有合理性,这也是我离职的主要原因。”陈辰强调,自己再也不想每天拿着一摞信用卡申请表,去找客户赔笑脸,仅仅是为了一张信用卡任务。

兴业银行对公客户经理张鹏同样表示他们的KPI“高到离谱”。兴业银行的强项是对公业务,KPI主要考核的开户量、核心存款量还有贷款发放量等等。

“这个开户量指的是基础户,不是一般户,做银行的人都知道开基础户到底有多难。单说开户量这项考核,某个月我发现这项我被扣了18000元,当时我都震惊了。这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不就是忍着,完不成被扣绩效,要不就是走人。”

类似这样的情况不止反映在业务层面员工,内勤(办公室、行政、人力等)员工同样如此。

以中信银行为例。《商业封面》从接近中信银行内部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今年5月“池子事件”的发生,让中信银行认识到了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开放出了1、2个编制,希望能够招聘到专业人士来处理这方面工作。

如此实力的银行开放社招,自然会吸引众多应聘者。根据一些应聘者对面试过程的反馈,中信银行方面主要关注的问题,重点在于舆情管理机制,比如让应聘者点评几个月前的“池子事件”,还有让应聘者说明自己在舆情处理方面的优势等等。

对于这样的面试问题,一名应聘者对《商业封面》明确表示,“如果按照中信银行对应聘者的要求,以及对工作成果的期待,相信很难招到合适的候选人,因为这些要求本身就很......你懂的”。

尽管该应聘者对中信银行这份工作还抱有期待,但他亦坦言如果以这个为KPI标准,就算入职了,恐怕也很难达到考核要求。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对银行行业服务收费的约束尺度日益加大,加之此次疫情影响,这些都在不断挤压银行机构的利润空间。

但不管是监管因素,还是外部环境问题,这些并不代表员工的KPI考核会减少,相反的,绝大多数银行从业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均反映KPI永远“不减反增”的。

还有“隐形”的招数

外界可能并不能直观感受到银行从业者所背负的KPI到底有多重,但如果有人还记得去年8、9月份各个银行营销ETC的情况,恐怕就会有些具象感受了。

那段时间里,为了尽可能多的拉到客源,各家银行不惜使出了人海战术,下达了硬性指标,没得商量。于是,不少银行员工开始轰炸“朋友圈”,蹲守停车场,在高速路口顶着烈日、暴晒拉客,为了完成KPI。

两拨人,为了ETC都要崩溃了:被搅得心烦的有车一族,还有一群被逼疯的银行职员。

除了制定畸高KPI来克扣员工工资之外,银行业“隐形”降薪的门道还有很多,比如取消年终奖,或是克扣员工补助,甚至是要求员工将已下发的补助退出给单位。

整体来看,银行从业者的收入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基础工资+绩效奖金+福利或补助+年终奖。

这里需要特别做出解释的是,所谓年终奖,一般情况下,也是员工通过开展业务所创造出来的绩效的一部分。员工的业绩绩效不会每月全部下发出来,而是会先扣除20%-30%,到了年底再以年终奖的名义发放下来。

换言之,银行员工的年终奖其实就是自身绩效的一部分,这几乎已是银行业的一种“潜规则”。这一点,尤以业务人员为显。

“别说年终奖,如果平时的绩效能正常发下来,就算是良心企业了”,张鹏对《商业封面》感慨道,“出于对潜在不良的预防和对经营成本的控制,兴业银行的员工今年以来,几乎没有拿到应有的日常绩效。”

“你以为这就完了?行里制定了不可能完成的KPI,然而任务没有完成就会产生罚款,(罚款)再去冲抵前面业绩产生的绩效。相当于白干!今年兴业离职人数还是挺多的,主要就是因为这个。”

张鹏也想过离开,“离职成本太高了!从提离职到真正结束关系,没一两个月想都不要想,级别越高拖着的时间越长,更何况,我走了,我的客户不一定能带走,这是很多业务人员完全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北京银行中层领导李欣对《商业封面》表示,“我们早就变相降薪了,但不是因为这次传闻导致的,其实从多半年前就开始有降了。”

对于北京银行变相降薪方式,李欣如此表述:“我行的做法更‘绝’,去年底就做出了内部通知了,让我们退回前面2年的车补、饭补等福利费用。”

目前,李欣已按照北京银行行内要求,将福利全部退回。相对于将已拿到的手、本应享有的福利退回给单位,“心理感受确实不太好,但又能怎么样呢?”

这样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民营银行身上。一位亿联银行(美团点评持股28.5%)员工张良对《商业封面》表示,行里曾许诺4、5月下发的年中奖(年终奖的20%-30%),到了8月10号才勉强发下来,由于后台系统出错,有一部分人是8月11号发到手的。

但张良并不能高兴起来,因为按照领导的意思,今年行里部分员工会存在降薪的可能性。“疫情原因,今年行里的经营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可能会在绩效打分上来做文章。绩效打分不好的,比如得分在D的,可能会被降低行员等级,等级对应基础工资,也就是说,基础工资就会被调低。”

再被问到行里是否会发文或出内部公示时,这位员工则表示:“怎么可能呢?这是领导在会上传达的意思,只不过目前还没有给出具体实施方案和时间。”

“这些薪酬方面的细节,根本没有在我们入职的时候讲清楚,只是简单说明绩效打分可能会影响到年终奖,就是正常发放12个月薪以外的那部分,根本没有提到打分同样会影响到基本工资的调整。”

不接受,能怎样?

一方面,是非公开执行的各路降薪手段;另一方面,是员工对银“金饭碗”的不舍。

人们之所以有如此认知,主要是因为银行人员的办公地点普遍比较高大上,衣着也几乎都是行内统一定制,最重要的是,目前公开的金融业薪酬水平一直羡煞旁人。

长期以来,银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最赚钱的行业。《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2019年最赚钱的十家公司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移动、中国平安、招商银行、腾讯、交通银行、阿里巴巴。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金融行业人均薪酬普遍较高,其中证券业最高,达到47.10万元;银行业其次,为38.96万元;保险业垫底,为25.37万元。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个行业最大薪酬待遇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被平均”。

“可能是因为媒体对各大金融机构中‘前几把手’的年薪比较关注,觉得银行高管的年薪都几千万、几百万,所以所有银行人员也会赚得很多。平均薪酬代表不了什么,作为一个高度‘被平均’的行业,大多数基层人员如果一年能有20万已经算非常不错的了。”平安银行员工王青如是说。

《商业封面》在拉勾网上输入金融、客户经理等关键词后发现,所得岗位的基本工资仅仅5、6千元,万元待遇已属不易。以银行线下网点为例,通过走访调查后发现,多数银行柜员、大堂经理等岗位到手月薪大概在7、8000元左右,年底还会有一些奖金。相对来说,招行、宁波银行等机构的柜员待遇会相对高一些,但其工作密度和考核要求也会更大。

对于银行工作到底还是不是“金饭碗”,一名已从银行离职并自主创业的人士表示,“‘金饭碗’不敢说,就算是那些现在已4、50岁的老一批的银行职员,可能也是用‘相对稳定’这个词来形容。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觉得银行人员挣钱多,那些公布出来的金融人士的年薪根本不代表广大‘金融民工’的待遇。可能,也就是围城吧。”

对于曾经承载的工作压力,该人士感慨道:“如果每天一睁眼,你就要想着如何完成月均几个亿存款、几个亿贷款、还要搞定多少中间收入,同时要考虑合规,控制不良,各种指标压下来,可能外人就不会用‘羡慕’的目光看待这个行业了。”

工作压力大、薪酬低增长慢、晋升机会小,越来越多的银行人选择从银行跳槽做出,进入新的工作领域。

这些跳槽出来的人多去向了这样三类职场:一部分人进入了互联网金融公司,拿过高薪,也在承受目前因监管收缩而带来的企业生存难题;一部分进入了企业,可能是此前服务过的企业,做与财务相关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自主创业,工作内容多涉及小贷业务。

跳出来的人,享受新的机遇,也在承受新的压力。然而对于一些已做出一定成绩的银行员工来说,他们这样评价自己——

“压力、降薪、裙带关系......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跳到哪里都一样,而且越是国有大行、实力强的商业银行,员工的话语权越弱。”

如果“跳出去”指的是去别的银行,一般是不逼到一定程度是不会离开的。因为客户迁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何况还不一定能带得走。如果“跳出去”指的是换行业,“想想其实也挺可悲的,我在银行干了10几年、20年后,不知道自己出去以后可以做什么。”

*声明:文中陈辰(广发)、张鹏(兴业)、李欣、张良、王青均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