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过度网络借贷风险 银保监会出手了
nerror="this.onerror=''; this.src='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images\/nopic.jpg'" />
大消费尤其新消费大趋势下,消费金融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最高净利润已超过10亿元,互联网消费金融如花呗的净利润高达34亿元。数据披露,花呗日赚金额为1500万元。
数十亿元盈利的背后是消费金融公司庞大的放贷规模。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消费贷款市场规模已达13亿元,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潜力也逐渐释放。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消费金融公司利用各种优惠活动吸引用户甚至发布一些虚假信息诱导用户,存在过度借贷的风险隐患。
针对这一现象,银保监会终于出手了,于12月29日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下称“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过度借贷风险突出
实际不仅仅是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平台也纷纷入局消费信贷领域,抢占一块“蛋糕”。
在市场竞争环境加大的情况下,有些消费金融公司难免会“打擦边球”。捷信消费金融频频被诉“虚假宣传”;招联消费金融也因为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情况被银保监会公开通报,在相关宣传页面、营销话术中,未明确说明展示利率为日利率、月利率还是年利率,“超低利率”“0门槛申请”“全民都可借”“随借随还”等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上次银保监会只是针对个例进行了通报,此次发布的风险提示表明了这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位行业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风险提示再次重申了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网络平台存在的过度借贷问题。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银保监会称,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条件,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没有利息,但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会很高。
市面上很多消费信贷产品声称“零利息”,而实际在借款过程中隐藏了一些服务费或者手续费,有时候会在借款金额直接扣除这部分费用,俗称“砍头息”。
二是过度包装营销,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甚至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送“粉丝应援礼”,“借贷追星”现象蔓延。
此前,微博借钱就被爆出诱导粉丝借钱打榜。近期“粉丝送礼”也爆出来很多借贷追星的现象,另有“套路贷”、“校园贷”屡禁不止。
目前,“先享用后消费”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少消费者对本报记者反映,在自身有消费需求的情况下,看到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宣称不收利息,所以才选择“薅羊毛”,起初还能控制,到期后都能按时还款,但由于收入不稳定且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过度借贷后无法按时还款,最后可能导致自己的权益受损。
三是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风险提示指出,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借贷平台因“土味”广告上了热搜。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况下,不少网络平台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土味”短视频以吸引用户。
风险提示指出的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网络平台存在过度借贷的风险。包括消费金融在内的网络平台经常会有优惠活动,收入少甚至没有收入的群体几乎就是靠消费贷款生活,还款时只能“左手倒右手”,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甚至影响征信。
消费金融信息应纳入征信系统
消费金融业务具有小额、高频、分散的特点,受到很多消费者的追捧。但不可否认的是,套路贷、校园贷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
一位权威人士曾对记者表示,消费金融信息应该纳入征信系统,防止大规模的用户超前消费或过度借贷。目前,京东白条、花呗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都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无独有偶,和风险提示同一天时间,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强调逾期60天以上贷款将纳入不良。
随着第二张个人征信牌照的落地,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信息泄露。
消费金融的初衷是在正式场景下满足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这些人群的还款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形成过度借贷的问题。过度借贷往往会导致资金断流,最终会使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有的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采取措施。在风险提示下发的前几日,花呗被爆出已经调整了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蚂蚁集团对此回应称“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
银保监会下发的风险提示建议,消费者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当消费;合理使用借贷产品,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
另外,风险提示强调有借贷需求时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对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范诈骗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