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死、出局生”? 跨国药企业绩“变脸”,辉瑞剥离普强仿制药业务
nerror="this.onerror=''; this.src='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images\/nopic.jpg'" />
药品集采的大潮下,进口原研药的市场份额正在摊薄。
据各大跨国药企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区业绩纷纷“变脸”,销售额出现下滑。在辉瑞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业绩中,非专利品牌和仿制药部门普强的三季度销售额仅为19.16亿美元,收入同比下降了18%。对此,辉瑞财报中表示,受立普妥和络活喜未进入药品集采的影响,普强中国区业绩出现下滑。
另一大制药巨头拜耳的半年报显示,其旗下产品拜唐苹的二季度销售额下降73.8%,公告称原因是中国的带量采购政策,大幅降价无法被由此带来增长的成交量所抵消。
此外,包括赛诺菲的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礼来的力比泰(培美曲塞二钠)和阿斯利康的易瑞沙(吉非替尼)销售金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
在原研药市场面临集采冲击的同时,跨国药企也在加速变革。辉瑞旗下业务部门辉瑞普强和迈蓝宣布正式合并,于11月16日成立全新医疗健康公司晖致。至此,辉瑞正式剥离了其仿制药业务部门,集中火力到生物制药业务上。
医药战略顾问周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一轮比一轮激烈的带量采购中,各家药企的应对策略也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变革,但是进口原研药国产替代,尤其过专利期原研药大幅降价已不可逆转。
“中标死、出局生”出现反转
辉瑞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15年累计销量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了全球药品销售的神话,被业内誉为“立普妥时代”。另一款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也是大名鼎鼎,自从1990年问世以来,络活喜是世界处方量最大的治疗高血压的品牌药物之一。
2019年国家药品集采启动之初,辉瑞这两款明星品种立普妥和络活喜因降价幅度不到位,而未能进入集采之列。当时有业内人士判断,辉瑞应该对集采以外的市场相当自信,凭借其强大的营销能力,或许能在院外市场另辟蹊径。
从辉瑞2020年中报来看,失标的确并没有让普强业绩出现跳水,而且受立普妥和络活喜的销售强劲推动,普强中国收入反而增长了17%。
在跨国药企对集采大幅度砍价一筹莫展之际,普强失标后的业绩增长在当时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甚至在一些药企和业内人士当中形成了一种药品集采“中标死、出局生”的想法和猜测。
之后在今年8月,第三批药品集采上海开标时,辉瑞、默沙东、诺华、阿斯利康、礼来等多家跨国药企的26个原研药品种并未选择主动降价,意味着放弃集采市场。
不过,今年三季度国内药品销售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辉瑞的业绩表现证明“出局生”的说法似乎并不那么靠谱。另据阿斯利康披露,其未中标品种倍林达、可定和洛赛克的销量也在新兴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周树认为,随着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国产替代逐步推进,跨国药企进口原研药的销售额还将进一步稀释,原研过专利期药大幅降价更是不用说。但转战零售市场后到底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多大的销量,仍面临种种不确定性。
被摊薄的蛋糕依然诱人
国家和省级药品集采已经常态化,进口原研药将失去在公立医院市场的霸主地位,集采和一致性评价在一定程度加速了国产仿制药对专利过期原研药的替代。
赛诺菲在第三季度业绩公告中称,波利维、安博维和亚莫利三款产品受药品集采影响,销售额分别下降64.1%、37.8%和44.4%。而赛诺菲中国市场第三季度整体收入,也同比下降8.9%,为7.75亿美元。
进口原研药的品牌高溢价优势已经难以维系,日渐被同质价优的仿制药瓜分市场。根据第三批集采结果,外资药企仅有三家入围,分别是辉瑞、卫材、优时比,而拜耳、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GSK)、中美施贵宝、默沙东、诺华、西安杨森等药企纷纷出局。
虽然进口原研替代已成大势所趋,但药品集采中的公立医院仍是国内最大的市场,对于跨国药企而言,面对中国医药市场需求的巨大体量,被摊薄的蛋糕依然诱人。
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额已经迈进了万亿时代。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公立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规模逐年递增,但增速有放缓趋势。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化学药销售额为10325亿元,同比增长7.36%。
2019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总销售额17955亿,同比增长4.8%,其中,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高达66.6%,公立基层医疗终端份额占据10%。仅仅以城市公立医院销售情况来看,2019年,该领域药品销售额就已经高达8739亿,占全国药品市场48.7%。而其中,化药市场重点领域又无疑聚焦于肿瘤、消化及代谢、心脑血管、血液和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
今年1月的第二轮国家药品集采中,原研药和仿制药竞争就已十分激烈,全部33个品种中,原研药企参与的有24个品种,甚至出现了原研药报价低于仿制药的现象。在33个品种中,外资原研药平均降幅为82%,仿制药平均降幅为51%。
比如,拜耳的拜唐苹和两家国内企业的仿制药共同角逐,结果拜唐苹阿卡波糖片报出了全球新低价,降幅超过90%,直接让对手华东医药淘汰出局。
虽然,拜耳集团的2020半年报显示,拜唐苹的二季度销售额下降73.8%,公告称原因是中国的带量采购政策,大幅降价无法被由此带来增长的成交量所抵消。但是拜耳处方药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在11月8日的第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中国市场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因此不久就会实现正向增长。
今年下半年以来,拜耳在中国市场上动作频频,先是与华领医药就其首创糖尿病治疗药物dorzagliatin在中国达成商业合作协议,又宣布投资超过5000万欧元启动处方药北京工厂产能提升项目。
面对明年下一波集采,周树表示,跨国药企将逐渐在集采中形成分水岭,一边是对集采仍持观望态度,寄希望于大力拓展公立医院外市场;一边是主动降价,不惜以行业最低价保住阵地,为未来新产品上市提前占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