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仪电气未如期解决违规担保问题 主动申请股票"ST"
华仪电气(维权)未如期解决违规担保问题 主动申请变身“ST华仪”
11月25日,华仪电气(600290.SH)公告称,在自查中发现公司存在违规担保、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等情况。一个月后,12月24日晚,华仪电气公告因未能如期解决违规担保问题,主动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对公司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12月25日公司股票停牌一天,12月26日复牌后,公司股票名称将变为ST华仪。
主动披露违规担保后,又主动申请股票“ST”,华仪电气处理危机雷厉风行。但ST之后,给公司5万投资者带来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上市公司主动披露潜在风险并自请ST,说明本次违规担保对企业的影响巨大,而企业的目的或在于变相逃脱责任。
违规担保逾期未解决
11月25日,华仪电气公告自曝“大股东违规担保资金占用超20亿”,当天华仪电气跌停开盘,股价创年内新低。
据公告显示,华仪电气控股股东违规担保金额为 92,590 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 22.75%;逾期的对外担保共计 21,400 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 5.26%;关联方资金占用余额合计为 10.58 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 26.00%;
公告当天,上交所迅速下发监管工作函,要求华仪电气及董监高、会计师等核查公司控股股东资信情况、公司业务情况、款项收回情况、对外投资情况等,并要求充分评估关联担保的风险,相关回复内容与公司本次自查情况出现重大反差,并说明前期意见与本次自查披露情况严重偏差的原因。
在华仪电气披露的整改措施称,占用方承诺在1个月内将资金还款给上市公司,并解决违规担保、逾期担保问题。
但12月24日,华仪电气公告称,违规担保问题在承诺期内并没有解决,公司主动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对公司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12月26日华仪电气股票将更名“ST华仪”。
而关于未解决的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事项,华仪电气保证,公司将持续督促控股股东尽快解决。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期间,公司将至少每月发布一次提示性公告,披露相关违规事项的解决进展情况,同时催促其尽快偿还债权人债务,通过正常法律途径,力争妥善处理并尽快解除上述违规事项,最大限度维护公司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监管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12月24日,华仪电气以涨停收盘,报收3.49元/股。24日的龙虎榜数据显示,买一国信证券佛山禅城分公司买入1301万,买二为著名游资光大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
12月25日,财联社记者就本次大股东违规担保时间将对华仪电气产生何种后续影响等问题,多次致电华仪电气证券部,但证券部电话一直处于占线状态。
华仪电气主营输配电、风电、环保、工程总包、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等领域,是浙江温州地区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而本次违规担保,跟华仪电气内部监管缺失有关。
公告显示,本次违规担保,存在未履行程序为公司控股股东华仪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华仪电器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及其他第三方等主债务人提供担保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违规担保的9.26亿元金额中,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的担保金额为4.9亿元,为其他第三方的担保金额为4.32亿元。
违规担保中有5笔担保涉诉,经过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并报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的对外担保也有2笔涉诉。对于违规担保涉诉,华仪电气表示,相关案件仍在审理中,公司是否应承担担保责任需经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
2.14亿对外担保逾期
除了违规担保出现逾期之外,经过董事会审议并报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的对外担保也出现了逾期情况。截至11月24日,华仪电气合规的对外担保共计5.90亿元,其中2.14亿元对外担保已出现逾期,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26%。担保方均为上市公司,而被担保方则为华仪电气的控股股东华仪集团。
据天眼查系统显示,2019年以来,华仪集团7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华仪集团还涉及与浙商银行温州乐清支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等金融机构的合同纠纷。
而违规担保事件,给华仪电气带来巨额资金缺口,而公司业绩并不乐观。2019年前三季度,华仪电气实现前三季度营业收入8.07亿元,同比减少25.7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2.27万,同比减少36.04%。
而据红岸风险挖掘系统显示,2019年上半年以来,华仪电气疑似财务粉饰指标也一直属于异常状态。
2019年以来,除了华仪电气,还有有多家上市公司因违规担保遭遇危机。*ST天业(维权)、*ST保千(维权)和*ST工新(维权),ST围海(维权),ST中天(维权)等公司,都是因违规担保而拖入退市深渊。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规担保,违规占用资金,是一种性质恶劣的违规行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同时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此举不但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也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隐患。不过随着监管层对该方面的重点监管,已经形成了市场威慑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