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寻求国内上市:神话破灭还是破局
近日,据彭博社报道,柔宇科技搁置了年初秘密申请的美国上市计划,并考虑在中国上市。不过,柔宇科技公关人士对外表示,暂无相关消息可告知。
年初,市场消息称,柔宇科技已秘密申请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计划筹集约10亿美元以扩大销售、营销和研究设施等。按照此前的计划,柔宇希望通过一轮非公开融资以募集这笔资金,估值约为80亿美元。
一直以来,柔宇科技致力于研发和生产全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2018年,柔宇推出了柔性屏折叠手机柔派和其他智能设备,其推出的时间点领先于三星和华为。
2012年成立至今,柔宇科技获得了很多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青睐,早期投资方包括Knight Capital、IDG Capital、Poly Capital Management、AMTD Group和解植坤的基金,以及深圳市政府的创投部门。
2013年,IDG资本加入,柔宇B轮融资获得数千万美元。此后,柔宇科技先后完成了12轮融资。截至目前,其投资方涵盖深创投、松禾资本、IDG、中信资本、基石资本、越秀产业基金、保利等多家明星机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创投界对于柔宇的热度,与产业界对于柔宇的态度,完全不同。创投界看的是未来的可能性,柔宇自带明星创业公司的光环。但是,产业界更为实际――柔宇的产品实际上属于面板产业链,面板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来说,是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占了成本的大头。
面板品质好不好,生产线是否成熟,良品率高不高,对于产业界是否将其采用到终端产品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指标。面板行业本质上属于制造业,传统的面板大厂如三星、LGD,以及国内的龙头企业京东方等,其技术积累、研发实力、投资布局都经过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考验。
不得不说,面板行业是一一个超级大的"坑",投资一直以来都是百亿级别起步,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
柔宇是怎么给自己挖坑的呢?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7月,柔宇在深圳龙岗建成首条超薄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触控产品量生产线,A号生产线设计产能达100万片/月。2015年年末,柔宇宣布投资建设全球首条类6代大规模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投资超百亿元,设计产能约为5000万片/年。
如果对这个产能和投资额没有概念,那么可以看下横向对比:
京东方、深天马、国显、信利、华星、和辉等都有布局柔性OLED屏,作为国内显示面板产业的龙头,京东方一条设计产能为4.8万片/月产能的6代柔性AMOLED产线的投资达到了465亿元。
5000万片每年的产能,也就是月产能416万片左右,试问投资100亿元的柔宇面板线,钱够吗?是怎么办到的?
最近,柔宇又披露了关于生产线的一些进展: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及全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2016年正式动工并陆续启用,2018年6月点亮投产。
柔宇创始人、CEO刘自鸿在接受媒体时又特别强调:柔宇的柔性屏产品已经从2018年实现量产。资料显示,以8寸大小的切割计算,柔宇目前年产能达到280万片,而未来如果实现二期扩产,产能将增长到年产约880万片。
这个数字,也甩了京东方老大哥老远了啊。
至于投入为什么比传统大厂低这么多,刘自鸿是这样解释的:
"目前业内做全柔性屏的技术基本上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的ULT-NSSP技术,一个是多晶硅技术(LTPS技术),比如三星折叠屏。ULT-NSSP技术完全是柔宇从0开始开发出来的全新技术路线,全球原创。
目前我们的成本在业界比较有竞争优势,良率也比较高,性能方面包括弯折可靠性、对比度、可视角色偏等在业内也属于比较领先的水平。
ULT-NSSP的材料是非硅的,而LTPS技术是基于硅的技术路线,其工艺对温度有挑战。我们用的是超低温的工艺,温度会比传统的温度降一两百度,从而自然提升良率。同时,材料不同也可以使我们的工艺得到简化,工艺越短,对应的良率、成本自然就会有优势。此外,工艺越复杂,对设备的投资也会越大。
我们一期投资60亿元,二期投资50亿元,总共加起来110亿,这在显示面板里面的投资规模算是比较小的,传统显示行业一头就是好几百亿下去,主要原因就是技术路线不一样。"
今年3月,柔宇推出了第三代柔性屏,根据官方介绍,新产品在弯折的次数、可靠性、平整度、亮度、响应速度、对比度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而该公司的第二代折叠屏手机“柔派2”也将于今年第三季度上市。
去年,曾有科技媒体对第一代柔派进行了测评,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来看,柔宇柔派仍然是一款不够成熟的产品,但它的意义在于,给现下的智能手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无论是产品线还是产品上,外界对柔宇的认知,与高融资和高估值形成了明显反差。“太包装概念”是外界对柔宇的质疑点,也让柔宇有了PPT公司之称。柔宇在天猫旗舰店的商品,销量高的仍是智能手写本,最能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折叠屏手机在店铺月销仅有二三百台,而竞争对手三星、华为的相应产品月销在10万台左右。作为一个估值80亿美元的独角兽,收入少得可怜。
曾有过一个说法,柔宇之所以要推出柔派,把下游的事情做了,正是因为没有下游买单,不敢把面板的赌注押在柔宇这样的初创公司身上。一保证不了质量,二保证不了产量,三成本那么高,如果下游厂商用这样的产品,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柔宇目前的困局很难解决:往前,没有面板产业的积累,往后,柔性屏的消费还有待时日。再者,市场份额有三星、京东方等大厂占据着,这些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也不是盖的。
刘自鸿又说了:柔宇不再是纯粹的面板企业,是一家B2B、B2C齐头并进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整个行业的复合增长率会到200%、300%。"
疫情扫荡后的创投市场,已经一片狼籍,二级市场也不希望再有第二个"乐视"。柔宇寻求上市,是神话的破灭还是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