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后浪”穿越百年的强国力量
跨越百年的留学史,早已成为时代的注脚之一。中国留学潮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其中最出名的是向美国派遣一百多名幼童。第二波留学浪潮始于20世纪早期,期间诞生的“庚款留学”先后培养出茅以升、钱学森、杨振宁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我国近代科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轮留学热潮也都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比如1978年改革开放;1985年国家开始允许个人自费出国留学;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十二字留学方针;2001年加入WTO等,都让留学队伍人数迅速攀升,留学生增长率也在这四个年份达到四次峰值。
这些事件背后,不仅是一条条增长曲线,更勾勒出我国面向世界、拥抱世界的国际化趋势。
千禧年后,除了政策驱动,居民财富的增长使得留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留学梦照进了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
而伴随国内科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后浪”留学生收获到更优越的创业环境。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项激励政策,地方政府亦纷纷给予创业指导、资金支持,这些环境因素都吸引着留学生们回国就业,实践理想。
“大师辈出”虽再难觅,但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1999年,“60后”李彦宏启程回国创立百度,成为我国互联网领军人物之一。2004年初,“70后”王兴中断了在美国的博士学业,回国创业,几次受挫后终创立美团,如今身价已逾百亿美元。2012年,“80后”刘自鸿放弃美国高薪工作,创办柔宇科技,公司迅速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独角兽企业之一。
而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独角兽企业中,至少有超过1/4的创始人拥有留学背景。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优秀留学生成为我国新经济创新的排头兵。
2019年,我国留学生人数超过70万,再创新高。但不能忽视的是,其增速(尤其是留美)已明显放缓。2018年,美国出台了多项限制留学生的政策,使得中美教育合作出现寒流。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本就进入下滑期的留学行业雪上加霜。
眼下的留学生们,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挫折,一些学生回国之路遇阻,一些学生无法返校继续学业,一些学生因为企业留学生招聘取消面临就业困难,等等。虽然国家在学业、就业方面对他们给予了多项帮助,但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嘲讽的声音,甚至将留学生污名化,不欢迎他们回国,这无异于“伤口撒盐”。
对于个人来说,未来作出是否留学的决定可能会变得艰难、纠结。但对国家来说,留学并不仅仅意味着个人选择,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化竞争的人才,新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多元化背景与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
人才战略是国家战略,而鼓励留学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长久之计。基于此,相关留学政策的支持仍然重要,社会各界也应对留学生给予更多理解与关爱。
中国的未来,需要留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