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X悦刻多举措稳就业 已惠及12万岗位
抗疫背景下,稳就业成了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重中之重的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多达39次。会场外,各行各业也在同题应答如何“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电子烟行业的龙头企业,记者了解到,RELX悦刻在疫情期间推出一系列“稳就业、护创业”的扎实举措,已惠及约12万就业岗位。
图:RELX悦刻深圳专属工厂
自今年2月开始,RELX悦刻制定多项帮扶举措,持续护航开店创业及帮助既有零售门店恢复生意、稳定就业。在全国300多个城市,RELX悦刻专卖店数量增长快速,已累计突破2500家,仅今年1-5月,就有超1000家RELX悦刻专卖店落地开业,新门店申请提报数量增长3倍。其他形式的RELX悦刻零售门店超过10万家。
在深圳宝安的RELX悦刻专属工厂,40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着。疫情期间,自2月17日复工复产以来,这家工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仅没有减少,还在不断增加,目前产能已超过今年1月水平。
10项帮扶举措
助力零售门店恢复生意
根据商务部数据,中国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支撑着千万家庭的收入和生计。而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让线下零售业态发展一度停滞。在电子烟行业,多家电子烟公司也被曝出现经营不善问题,品牌线下店难承其重,甚至贴出“店铺转让”的告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就业的主要承载就是企业,企业活起来,市场有订单,就业才能稳得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这意味着,企业的稳定,是就业稳定的前提。RELX悦刻联合创始人、渠道业务负责人蒋龙表示:“RELX悦刻新零售业务过去一年的发展是一针强心剂,让我们有能力在疫情期间为店主持续提供切实帮助,提高合作伙伴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2月,RELX悦刻设立2000万元的“RELX悦刻零售门店帮扶基金”,并推出10项帮扶举措,助力零售门店尽快恢复生意、稳定就业。
来自湖北武汉的店主刘志易表示,疫情暴发期,RELX悦刻及时向门店提供了充足的防疫口罩,让自己和店员感到安心。
此外,RELX悦刻为门店调拨500多台智能贩售机支持无接触销售;通过升级会员邀请机制、门店精准引流直通车、营销补贴等方式,为门店精准引流客源;同时,RELX悦刻还在线上开启店主培训课程,为累计1400多家门店店主进行销售技巧、客群维护等内容的线上培训,帮助店主提升经营水平。
这些帮扶措施不仅帮助门店渡过难关,也让许多门店抓住机会,培养能力,得以应对新局面。
蒋龙表示:“特殊时期逆势增长,坚定了合作伙伴对RELX悦刻线下渠道业务的信心,也为我们继续优化合作伙伴体验指明方向。”
来自江苏南京的店主魏来说,没想到在疫情期间开店依然“能赚到钱”。新店开业期间,魏来多次参与RELX悦刻的门店活动,为新店招来许多顾客,生意得以稳定起步。
“这是我第一次创业,但RELX悦刻这个品牌的知名度、服务稳定性和社会责任感,让人觉得靠谱。”魏来表示。
疫情趋缓,RELX悦刻还在持续加大开店补助力度。截至2020年9月,RELX悦刻将通过免费为意向合作店主寻找谈判开店点位、协助选址考察、证照办理、装修设计等服务,为在疫情影响较大的省市创业的店主减轻开店压力。
加大线下投入
持续稳就业、护创业
根据尼尔森2019年的数据报告,在国内20个新一线城市中,RELX悦刻已占据封闭式电子烟市场份额的62%。在海外,RELX悦刻的产品也已销往加拿大、西班牙、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
随着线下渠道业务快速发展,RELX悦刻也一直发挥着创业带动就业的势能。
例如,2020年2月,广东人林甦找到了创业方向——在汕头澄海开一家悦刻专卖店。虽有疫情影响,但该店面开业首月销售额依然突破3万元。他表示:“悦刻愿意做好服务,为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负责,不断提升实力,我感觉自己和这个品牌志同道合。”
过去两年,RELX悦刻不断探索新零售模式,开启了包括专卖店、店中店、智能贩售机、超恒星店等多个零售业态,并与国内外知名连锁渠道建立深度合作,共在国内覆盖超过10万个、海外超过8000个零售网点。
粗略统计显示,平均每个专卖店可带动1位店主创业及3位店员就业;再加上国内和海外零售网点,以及深圳专属工厂4000多个工作岗位,RELX悦刻一系列“稳就业、护创业”举措,可惠及约12万个就业岗位。
如今疫情渐缓,实体零售迎来复苏,RELX悦刻正持续围绕消费者需求拓展线下渠道,进一步降低开店创业门槛,为线下零售稳就业、护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RELX悦刻将加大在重点城市、重点渠道的投入,并开启向下沉市场渗透的步伐。另外,还将持续投入资金,完善对合作伙伴的补贴政策,通过数字化经营、精准营销、开办代理商大学等多个抓手,优化合作伙伴的体验。
RELX悦刻创始人、CEO汪莹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产品第一的原则,更加坚定地在产品和数字化运营上做创新。同时,RELX悦刻也会通过各种优惠开店政策,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