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太空竞技背后:卫星互联网步入“落地”“降本”关口期
全球市值最高车企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一直对探索太空钟爱有加。日前,由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完成猎鹰9号火箭第8次发射任务,成功将60颗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卫星互联网项目“星链”(Starlink)的第17次火箭发射任务,入轨道卫星总数突破1000颗。
无独有偶,同为车企的吉利也对卫星互联网情有独钟。天眼查专业版显示,吉利旗下子公司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1月份,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全球性的或区域性的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即卫星互联网相关服务。据时空道宇官方消息,目前该公司首发双星已通过出厂评审。这标志着卫星的全部研制工作已完成,全面具备发射条件,卫星发射后将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在5G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卫星互联网正加速落地。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去年首次被纳入“新基建”,各省市也相继出台政策,加码卫星互联网建设。目前,除“国家队”紧锣密鼓积极布局外,嗅觉敏锐的资本也早已锚定这里,巨额融资额案例不绝于耳。
“但在面对全球竞争时,中国企业仍有许多短板需尽快补齐。例如,卫星互联网建设的成本控制和商业化运营等问题,亟待企业找到降本落地解决方案,并尽快执行。目前看,中国企业已经迈入补齐短板的关口期。相信假以时日,三分天下,中国企业必占其一。”2021年2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圳市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李银松表示。
车企缘何钟情卫星?
“6G”囊括卫星通信
卫星互联网是指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卫星系统,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简单说,就是在我们的头上布满Wi-Fi,不用担心信号问题。与传统移动互联网和光纤互联网具有互补性。”李银松说。
时空道宇总经理、首席科学家王洋表示:“卫星互联网和车联网是发展趋势,车联网是未来出行的必由之路。未来出行对通信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是用户对自动驾驶提出了需求,而这对车辆通信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出行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低空出行的领域,一定需要卫星通信的介入。”
李银松说:“自动驾驶和低空出行离不开卫星定位及卫星互联网的支撑,这就是车企豪掷重金于卫星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好比现代战争强调制空权,未来出行包括航海、航空等都离不开空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马斯克探索太空的商业逻辑也正基于此。SpaceX公司早在数年前就推出了Starlink计划,并已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请注册了4.2万颗卫星(中国以GW为代号,申请注册了1.3万颗卫星)。据SpaceX公司估计,计划总成本约为100亿美元,预计耗时10年,编织成一个无缝的太空卫星互联网。深圳市通信学会理事、资深专家孟彪对记者表示:“上千颗卫星升空后,已覆盖北美地区,即将服务于美国和加拿大。”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无人驾驶和智能交通出行领域,通过与汽车制造、出行大数据等行业深度融合,卫星互联网能够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
出行只是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之一,商业化的卫星互联网可以广泛应用于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学考察、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道等行业,成为地面移动通信的有效补充。孟彪说:“可以肯定的是,6G技术中一定会包含卫星通信技术,依靠高、中、低轨卫星技术,实现天地一体化的互联网结构。所以,从网络结构上看,卫星互联网就是‘6G’。”
资源有限市场广阔
落地政策相继出台
太空浩瀚,但可供卫星互联网发展的轨道资源却相对有限,一场关于太空资源的争夺战已拉开帷幕。由赛迪顾问发布的《“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万颗低轨卫星,届时低轨道轨位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为争夺的有限发展空间,各国均加快了卫星产业的发展步伐,中国自然不甘人后。
与5G通信相比,卫星互联网成本低廉,拉动经济的效果却十分明显。孟彪解释称:“5G主要依托地面基站与光纤,建设成本比较高昂。”据甲子光年统计,5G的投资成本高达到6000亿美元,而卫星互联网则不到1000亿美元。据ITU统计,2019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1.03亿人,互联网渗透率上升到53.60%,但仍有30亿人口未能实现互联网覆盖。如果将这些人纳入网络消费市场,收益十分可观。
摩根士丹利相关报告称,“低成本的高速卫星互联网正推动全球太空经济增长。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产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孟彪表示:“卫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产业结合紧密,在通信、导航增强、对地观测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未来将出现万亿元级市场空间。”
基于对卫星互联网发展潜力以及促进其尽快落地的认识,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工信部等密集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文件,在短、中、长期内,积极部署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促进“天地一体化”通信发展。
此外,地方政府也成为推动卫星互联网落地的重要推手。2021年1月4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计划在未来5年—15年间重点发展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等产业。2021年1月11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计划到“十四五”末构建具有引领性的卫星网络星座和运营平台,打造覆盖火箭、卫星、地面终端、运营服务及核心软硬件、系统运控的卫星网络全产业链。重庆市也在“新基建”重点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加紧谋划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建设,打造全国太空互联网总部基地。
在政府主导和行业推广的双重作用下,未来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企业欲分得几杯羹
关口就在降低成本
“十三五”期间,我国已有多个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计划相继启动。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主导的虹云工程、行云工程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的鸿雁工程均已发射首颗试验星。相较于国家队的谋篇布局,民营企业更显活跃。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力军对记者说:“不但有众多民营企业获得了融资,银河航天、垣信的商业星座都已处于试验星阶段。”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武超则表示:“卫星互联网行业牵扯的产业链非常长,涉及卫星制造、元器件制造、运营服务等环节,对行业来说是一个长期增长的应用领域,未来成长空间及商业模式将持续被资本看好。”
去年9月初,星际荣耀宣布完成11.92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创下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纪录。此外,以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翎客航天等为代表的民营航天公司,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去年12月份,天兵科技宣布完成了上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这也是该公司半年以来获得的第2笔过亿元融资。此前,九天微星、银河航天、微纳星空、千乘探索、国星宇航、天仪研究院、珈和科技、零重力实验室、宇航智科等都获得了融资。在资本的推动下,民营企业的卫星互联网创业潮持续涌动。
“中国作为航天工业和通信业大国,卫星互联网所需的技术难度并不大。”李银松表示,“但在面对全球竞争时,中国企业如面对卫星互联网建设的成本控制考验,攻克商业化运营关仍是未知数。”
从卫星制造、发射成本角度看,美国的成本优势明显。据《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估计,我国商业卫星制造成本约为376万美元/颗,发射成本约为470万美元/颗。而美国利用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生产线,将单颗卫星成本降到了50万美元/颗—100万美元/颗;SpaceX公司通过可重复利用的火箭技术,将发射费用降低了50%;另一家商用发射公司维真宇航,则采用了从大型客机上发射火箭,将卫星送上轨道。这些技术路线的共同目标都是降低成本。
“总之,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我国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目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发射卫星和构建卫星星座。面对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全球竞争,在国家航天机构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必将占有一席之地。”薛力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