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四十七期 | 云卷云舒看质押:风险的形成、处置与前瞻

2021-04-13 20:08 浏览:760

  近日,沪市多家公司陆续公告控股股东解除部分股份质押。初步统计,到2020年12月中旬,沪市控股股东质押比例超过80%的公司已低于百家,较2018年的峰值已减少约五成,质押融资余额相比年初净减少近1700亿元,主要风险指标都有显著改观。这两年来,市场各方合力推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化解有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岁末回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质押风险背后的成因也还需深思索、细琢磨,引为后来者戒。

  风险出现的时候,一些公司特别是民营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多少都有些想法、甚至委屈。有的懊恼,明明当初质押股票的时候股价走势挺好,谁能想到现在会腰斩呢?有的困惑,原本是准备质押到期后申请延期购回的,谁知道质权人会要求还钱不同意展期呢?还有的提出来,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不用股票质押,就很难融来企业经营需要的资金。

  实际情况是怎样呢?诚然,这一轮质押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多元,其中不乏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市场流动性的收紧,部分行业景气度的下降,都是加速风险暴露的外部因素,其中确实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但也应当看到,在一部分公司受困质押风险、大股东面临爆仓危机的时候,还有更多的公司经受住了考验,并没有被卷入风险的漩涡之中。怎么看待同样的外部环境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还得从股票质押的业务实质说起。

  股票质押本质上是大股东的信贷业务,其风险直接来自大股东自身的信用风险。借钱不是资本市场的新鲜事,但是借的时候有没有计划好拿什么还,什么时候还,双方约定的条款有什么风险,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应对。这些事情如果没有事先考虑好,风险爆出后自然就难以收拾。就个案抽丝剥茧、找寻一些规律,不难发现,有些股票质押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不少控股股东、实控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把个人利益置于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之上,是质押风险爆发的重要内因。

  最常见的是,有些大股东简单地把股票质押当成一般性的融资行为,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以为意、评估不足。在股价处于高位时质押股票获取较大额度的融资,还觉得是抓住了时机,没有留下足够后手。等到市场出现波动、股价不断下跌时,只能连续补仓,持续推高质押比例,陷入极度被动。有些控股股东,看着股票质押时资金来得容易,一上来就把质押比例拉到八九成,甚至全额质押,根本不考虑是否需要留点安全垫,更不要说是不是账上留点现金应对不时之需。这些公司,一旦股市有点波动,自己股票价格下降,就举步维艰,拆东墙补西墙,落到一个“泪眼看花花不语”的境地。

  还有些股票质押在动机和初衷上,就经不起仔细推敲。有的实控人偏离主业,拿着质押融资去投五花八门的项目,短贷长投、期限错配,完全不顾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有家公司本来主营阀门制造,控股股东拿了质押贷款却去投资酒店和旅游度假区,建设周期长、收益产生慢,生生陷入被动。更有甚者,大股东质押融资直接用于购置豪宅等个人挥霍消费,对于质押到期了怎么还却根本没计划,最终面临平仓苦果。还有一些实控人,本来只要安安稳稳经营就可以了,但意志不坚定,禁不住别人鼓吹诱惑,稀里糊涂质押了股票。有家公司,大股东本无特别大的资金需求,可以专心发展上市公司的园林业务,硬是在中介机构的轮番鼓动下,大比例质押股票融资,用以购买商业用地和房产。买入的商业用地还闲置着没能开发,质押却已经到期,直到不断收到平仓通知,才明白一笔看似不错的买卖,早就标好了沉重的代价。

  再看那些经受住了风险洗礼的公司,要么大股东自身比较谨慎,不盲目追高,严格控制质押比例,在股价大幅变动时及早还款;要么质押融资主要用于支持上市公司主业发展,公司发展好了,即便出现暂时性的资金周转困难,也容易自我调节,或者找到有实力的援兵。有家医药公司,控股股东质押比例一度超过80%,但其质押融资大半用于支持公司发展,先后约30亿元认购公司发行的新股、ABS和ABN等。在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很快就通过债转股顺利引入信达资管作为战略投资者,并成功将质押比例降至69%。

  这些鲜活的案例揭示了一个规律,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来说,专注主业是安身立命之本,守住了主业,才能守住风险底线。从表面上看,股票质押只是股东自主的融资行为,但一旦面临平仓风险,不仅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引发股价连锁反应,影响中小投资者利益,还可能跨市场交叉传染,引发系统性风险。一些控股股东、实控人抱着挣快钱、搏一把的想法,沉迷于做大规模,盲目地把质押贷款投向一些风险高、变现难的项目,甚至用于个人消费挥霍,把发展上市公司主业的初心和对中小投资者的诚信义务抛在脑后,最终陷入内外交困,也就不足为奇了。

  质押风险的形成,有各种情况、各种原因,但风险出现了,就要去面对和化解。早在2018年1月,沪深交易所和中国结算就对《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进行了修订,加强业务风险防控。2019年10月,沪深交易所又修订发布了股票质押公告格式指引,着眼降存量、控增量,通过差异化信息披露安排,引导控股股东谨慎质押。同时,监管层还协同各方,不遗余力地推动个案风险化解,组织质押专项培训,帮助搭建与市场机构的纾困交流平台,引导上市公司大股东承担起风险化解的主体责任。这些努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纾困模式。最常见比如转让股份股权或者控制权,直接获取资金化解流动性风险。典型的路径还包括转质押,引入新的债权人承接现有质押债务,这样既能保持大股东融资的连续性,还可尝试通过场内转场外、重新约定质押率等降低质押比例。对于债权债务较为复杂的,还可寻求专业金融机构开展债权债务重组,进行一揽子安排。

  时至今日,在各方推动努力下,不少高比例质押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终于安全靠岸,可以喘口气再整装出发。大体上看,沪市公司的质押风险已经趋于平稳,但也还有些公司仍然在自救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支持。同时,更别忘了风险背后的深刻教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中,专门对稳妥化解质押风险作出部署,要求坚持控制增量、化解存量。可以想见,防范化解质押风险,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常态化工作。根本上看,靠的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守住专注主业的初心,担负起对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责任心,敬畏风险,审慎经营。今后再面临高杠杆和短期收益的诱惑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现在下水,若有一天潮水退去,是否可以成功上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