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研:将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日前,中国电研董事长章晓斌透露,公司将积极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在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用人机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
中国电研是首批10家央企混合所有制及员工持股改革试点企业之一,也在这批企业中首个登陆科创板。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为央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打开了政策窗口。同年,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国机集团推动了中国电研实施员工持股改革试点。国机集团是中国电研第一大股东。
章晓斌回忆,近20年来,中国电研在如何吸引、留住和激励科技人才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在待遇、文化、事业、年金等方面多管齐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才流失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现有业务大多经历过“培育-发展-核心-团队流失、业务受到重创-再培育”的惨痛历程。
在不少中国电研“老人”的印象里,实施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试点改革前,业务骨干、核心团队人才流失加剧,主要经营指标连续四年停滞不签,部分业务单元持续亏损,发展遇到了巨大瓶颈。
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意见让公司看到希望,公司积极争取入围试点企业,通过混改员工持股构建共创共享共担的长效机制。
章晓斌表示,入围试点之后,中国电研以解决“痛点”为目标,打造“共创共享共担”事业平台,在具体方案设计上,公司明确提出三句话“看贡献,定范围,共创未来”、“有力度,看长远,共享增量”,“长锁定,不僵化,共担风险”。
根据方案设计,激励对象为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大、业绩关联度高、可替代性低的核心骨干。同时要求持股员工拿出“真金白银”“押上身家”,共同将“蛋糕”做大,共享增量收益。方案还要求,首次持股后36个月不得减持,至少为公司服务10年后才可主动减持完毕,如果中途离开公司则主动减持完毕的限制年限再延长5年。
在员工持股方面,中国电研将四个主业板块、31个业务单元的关键科研、市场开拓和业务骨干岗,作为重点激励对象,最终持股人数594人,约占公司员工人数的30%,科研业务骨干在全部持股人员中的比例接近90%。
据介绍,在股份分配时,每个等级对应的出资额是对应岗位人员年薪的3-8倍,且持股等级越高,倍数越高。
骨干员工持股极大调动了各业务单元管理层的积极性。借助混改契机,中国电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在符合国资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国机集团在经理层选聘与考核、工资总额管理、投融资审批等方面,赋予了中国电研董事会更多权限。并且实施绩效薪酬机制改革,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强化经营业绩考核并加强考核结果的刚性应用。强化薪酬水平与市场的联动。强化年轻经营管理人才的轮岗。
“近三年,公司先后引进智能汽车、5G通讯、自动化等多个创新团队,激活企业人才队伍。”章晓斌说。
同时,作为科研院所改制的企业,中国电研也始终将科技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近三年研发投入增长57%,“三新”收入占比大幅增加。也在积极探索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模拟持股等。
通过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改革和一系列改革创新,公司经营取得显著成效,改革获得感显著提升。与2016年相比,2019年中国电研营业收入增幅达到74%,同比口径净利润增幅为298%。与此同时,人均薪酬水平增幅为45%,员工离职率大幅下降。2019年,中国电研抓住机遇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10月27日,中国电研发布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7.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7亿元,同比增长15.04%。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近日强调,激励机制是提升企业活力和效率的动力源泉。各中央企业、各地国资委和“双百企业”要在内部分配上更多向科技人才、关键岗位核心人才等群体倾斜,使有限的激励资源能够“好钢用在刀刃上”。要在逐一梳理评估的基础上,用好用足现行的股权、分红权、员工持股等激励政策,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要支持“双百企业”积极探索超额利润分享、骨干员工跟投等激励方式,更多采用增量激励,引导关键岗位核心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增量价值,形成激励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