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落地50多个国家 这家AI医学影像公司凭什么
2020年春节,柴象飞突然接到一通来自家乡好友的电话。
对方是山西援鄂医疗队的一名领队,山西省心血管医院安健副院长当时已在湖北仙桃市中医医院工作多日。几句寒暄后,对方谈到了一线专业CT影像医生不足、筛查效率低等难题,建议是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来减轻医务人员的负担。
新冠病毒筛查中,CT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核酸检测则被视为金标准。但在初期中国的试剂盒供应不足,并且核酸测试假阴性比率很高的情况下,病人要最终确诊至少需要两种检测方法。
作为汇医慧影创始人,柴象飞在AI医疗影像领域耕耘多年,他深知这通电话背后的急切。挂了电话,柴象飞丝毫没有怠慢,火速线上召集高管和技术、工程师团队,组建针对新冠的研发专项小组。在与多家定点医院进行产品讨论后不久,团队就把第一版产品做了出来,并在一个月内完成全国20多家医院的系统部署。
今年3月,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国外尤其是欧美疫情迅速爆发。汇医慧影果断开拓海外战场,基于合作方华为云开发出了Dr. Turing新冠AI辅助筛查方案。基于SaaS化服务的快速复制、可扩充性,汇医慧影AI系统进入了全球50多个国家落地应用。
毫无疑问,疫情这场无准备之战,给了汇医慧影一次集中“大练兵”的机会,也让行业和资本看到更多AI医疗应用的可能性。创立5年,汇医慧影从智能医疗影像切入,围绕AI算法模型、技术落地等进行了诸多探索性的尝试,并保持一年推出两款新产品的速度迭代。而凭借多年来打造的全流程应用场景闭环、快速的推进应用执行力,汇医慧影已成为AI医疗影像赛道的头部玩家之一。
AI全球抗疫“一战成名”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变得非比寻常。从除夕打响“抗疫战”至今,柴象飞与汇医慧影团队度过了魔幻而又异常充实的八个月。
“疫情爆发开始,我们就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运转状态之中,争分夺秒打磨产品。”柴象飞回忆。
汇医慧影创始人、CEO柴象飞
今年2月初,国家卫健委将新冠肺炎治疗指南更新到第5版,将筛查手段改为“核酸检测+CT影像”。这不仅意味着全国各省医院CT扫描工作量激增、影像医生面临超大负荷,更大的问题是,大多数医生对新冠肺炎很陌生,如何依据CT影像更加精准、快速判断某人是否感染新冠,难度还很大。
大考面前,分秒必争。“1月底左右,我们就跟一些定点医院合作,迅速上线了‘AI新冠肺炎辅助筛查系统’。”柴象飞告诉投资界,“拍完片子,AI系统就能快速得出诊断结论,整个计算周期全部在30秒内完成,大幅提升了新冠肺炎的筛查效率和准确率。”后续治疗中,医院也将AI用于患者的随访、跟踪以及愈后疗效的评判。
之后,团队针对新冠疫情进行算法、平台多项升级,推出AI辅助筛查、智能远程会诊、数字智能胶片“三位一体”的新冠肺炎智慧影像整体解决方案,将抗疫阵线由院内延伸至院外、云端。仅在一个月内,汇医慧影就在国内20余家前线医院完成部署并投入使用,累计筛查病例超过12万例。
幸运的是,国内疫情在3月底、4月初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北美、欧洲等海外地区疫情大面积爆发。几乎没有迟疑,汇医慧影顺势“杀入”海外市场。
“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医疗机构检测能力和设备不足,都亟需AI技术来弥补严重缺乏的人力和知识缺口,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好机会。”在柴象飞看来,相较于仅支持本地化部署的产品,汇医慧影完全有能力把在国内得到验证和成熟应用的AI抗疫解决方案推广至不同国家。
这对其他国家而言,无疑也是“雪中送炭”。比如在泰国疫情形势日趋严峻的3月,汇医慧影携手合作伙伴华为与泰国数字经济和社会部达成合作,为泰国最大的公立医院诗丽叻医院、拉玛提博迪医院等多家医院提供具有5G技术的AI辅助解决方案,泰国总理亲自参观视察影像AI抗疫产品并予以肯定。
4月,正当英国境内的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病例数攀向新高,该国科学家探索新技术辅助应对时,考文垂大学和汇医慧影合作,通过在该校附属医院部署新冠肺炎AI辅助筛查系统进行人工智能辅助CT影像识图及诊疗决策的尝试。据悉,该系统可以在24秒内完成500多幅CT影像诊断、其分析水平相当于一名拥有4年经验的医生。
而在与中国疫情早期有非常类似情况的厄瓜多尔,当地极度缺少PCR检测试剂,甚至有些医院连核酸检测设备都没有,但是相较而言影像设备是高度普及的,汇医慧影就将已经训练好的算法应用于当地,实现日筛超过500人的智能化检测。
还有疫情形势严峻的智利。4月初,智利政府与中国医疗AI企业汇医慧影建立联系,引入Dr. Turing 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方案。近日,智利卫生部新任部长Dr. Enrique Paris通过社交媒体极大肯定了这一方案的有效应用,以及AI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贡献。
据了解,从3月初开始,其AI医疗解决方案携手华为、英特尔和其他全球合作伙伴,已经在海外超过50多个国家进行部署和使用,包括墨西哥、巴拿马、智利、阿根廷、厄瓜多尔等美洲国家,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以及非洲地区、欧洲其他国家。值得一提的是,汇医慧影不仅为海外医院提供AI产品和技术支持,同时还搭建了培训平台,并将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全球用户。
蹚出一条难复制的“闭环链路”
新冠一役,不仅勾勒出AI医学影像更加全面清晰的画像,也将深度参与者——汇医慧影首次从幕后推向台前。一战成名背后,其实是汇医慧影深耕行业多年的厚积薄发。
利用AI、数据挖掘以及云计算技术,去赋能医学影像这个垂直行业,是汇医慧影创立时的初衷。5年前,汇医慧影刚刚成立时,选择以智能医疗影像为切入口,主要围绕AI算法模型、技术落地进行探索性尝试。之后才逐渐建立了基于AI的大数据平台,并且搭建了覆盖医疗“产-学-研”全流程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
从目前产品线来看,汇医慧影已经搭建起一套“智能医学影像整体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使用图像深度学习的核心技术和多项专利技术,包含NovaCloud智慧影像云平台、Dr.Turing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和RadCloud大数据人工智能科研平台三大产品体系,为医院、医生及患者提供不同形式的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教学及科研平台等多项服务,可实现“三端互联”。
从AI产品设计逻辑线来看,目前主要围绕“病种+病程”等维度展开,现已支持DR肺结核筛查、DR四肢骨骨折检测、CT肺结节筛查、前列腺癌检测、乳腺癌钼靶筛查、主动脉夹层及腹主动脉瘤辅助诊疗等多个病种,并且覆盖基层筛查、体检筛查、门诊诊断、临床治疗、术后随访等多种应用场景,最大化提升影像水平和临床产出。
数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在非传染疾病中致死率居首位,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患人数约2.9 亿,而急性主动脉夹层是目前心血管外科发病最快、进展最快、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2018年全球新发乳腺癌210万例,乳腺癌在全球140个国家成为女性首要杀手。
针对这两大高发病,2018年,汇医慧影推出全球首个主动脉夹层AI自动诊断平台以及全球首个乳腺癌人工智能全周期健康管理平台。前者是汇医慧影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血管外科联合开发,在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精准测量、预后预测、随访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汇医慧影而言,这意味着其AI产品首次“走出了”影像科,开始临床科室的应用,同时也从诊断环节突破至参与临床治疗决策,从聚焦提升效率走向精准治疗。
Dr. Turing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是2019年底汇医慧影推出的另一个重磅产品——这是基于AI技术打造的“筛—诊—治—预后”全周期的医疗AI产品,在单病种上实现了全流程覆盖,病种拓展至肿瘤、血管、骨科三大类,提供超10个病种辅助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汇医慧影Dr.Turing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核心AI产品-多病种AI辅助诊断系统正式拿下欧盟CE认证,标志着汇医慧影覆盖多病种全流程的影像人工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开始在欧盟市场全面铺开,中国医疗AI多领域临床应用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历时5年,AI加持下影像数据的价值闭环初现,汇医慧影最初埋下的种子,也开始萌芽。正因为这份坚持,汇医慧影悄然跃升为国际领先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公司之一。
5年布局近1000家医院
“今年是国内AI医疗落地的大年”
一场疫情,暴露了国内公共卫生体系的诸多问题,但也给医疗AI公司摆出了一道命题——AI技术到底能不能在举国抗疫大考中担当重任?从过去八个月汇医慧影的表现来看,AI已经成为一味“良药”,甚至是救命稻草。
如果说,2020年之前的AI医疗行业是一场政策和企业的漫长“试水”,那么在疫情的催化下,包括远程医疗、医疗大数据、智慧医疗等未来数字化医疗场景提前预演,诸多闸口顺势打开。而得益于整个行业对AI认知的改变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AI在医疗行业从接受到落地的时间也越来越快。
“疫情对于不少AI企业来说既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让技术快速落地的机会”,汇医慧影联合创始人郭娜对此感受颇深。在她看来,今年会是国内AI医疗应用方兴未艾的一年。“如果说过去几年主要是在解决算法、数据集、产品介入等难题,那么2020年可能会是AI企业解决阶段性重要难题后的‘技术应用落地年’。”
事实上,AI技术如何与临床需求融合、如何切实帮助临床医生释放更多价值,是所有相关从业者一直在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医疗AI想要真正落地必须解答的难题。然而过去几年,AI医疗产业有着巨大泡沫,商业化也是最为人诟病的痛点。
柴象飞在采访中,也反复提及产品化与商业化,“第一核心技术,第二产品化能力,第三商业化能力,这三点缺一个,你都没有办法生存。”
不过,最为行业头疼的盈利困境被汇医慧影以全链条服务商业模式打破僵局、跳出烧钱的魔咒,汇医慧影已经有了相对漂亮的成绩单。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目前其产品已落地全国超1000家医院(其中200多家三甲医院, 500多家是基层医院)、80多家海外医院;500多个医院的不同课题同时在研,AI日调用率接近80%,日均服务患者10万名。发明专利数十余项,并且已经获得一个CFDA二类资质、欧盟CE认证。
眼下,这些AI医疗公司正迎来蛰伏后的真正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