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呼和浩特 助力蒙草生态构建草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8月19日,草种质资源保存与开发应用研讨会暨《草种繁育与应用标准体系》专家论证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蒙草种业中心召开。
蒙草生态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草原畜牧业,这需要发达的草种业作为坚实的支撑。如何将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构建科技化、特色化的乡土草种业体系,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种子”源动力,需要“政、企、研”打通行业及技术壁垒,共同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规则与体系。
“智汇”业界院士专家
建体系、定标准共话草种业发展
今年6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自治区林草局批准,“草种繁育与应用”标准体系建设项目正式成立。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蒙草集团在林草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快速组织成立技术专家团队开展标准体系制定工作。
目前,该项目小组已经完成草种繁育与应用标准体系初稿、确定了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标准制定建议。其中体系内容涵盖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草品种选育、草种繁育与应用、草种质量管理等方面;标准制定方面已查询、收集现行及正在制定的草种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58项及百余册草种质资源数据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参考书籍。下一步,预计在2020-2022年建议制定标准165项,其中2020年计划完成标准41项。
图为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右一)向专家介绍种质资源(摄影/马宇薇)
研讨会上,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草种业发展比较薄弱,资金、资源、科研力量比较分散,企业力量也比较弱小。接下来,我们会以此次研讨会和‘草种繁育与应用’项目为发展契机,着力推进草种业的建设,全力打造乡土草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助力草种业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上,项目小组针对体系框架和建议标准向行业专家、相关方征集意见和建议,修改和完善体系规划。经过业界专家讨论,一致认为“草种保护、育繁与应用”标准体系整体框架完整、定位准确、内容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符合草种质资源保护、育繁、应用生产实际,对规范草种质资源保护、育繁和推广提供标准化依据,对完善和提升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全流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科技农业学院教授南志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乡土草种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已经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植被是生态修复的主要条件,植被修复的主要手段便是利用乡土草种。经过多年的研究,世界各地都已经有了乡土草种。所以我认为,蒙草生态要坚持乡土草种这个研究方向,并且一直做下去。”
蒙草生态执行总裁兼大数据公司负责人高俊刚向记者谈道:“本次邀请担任‘蒙草集团技术顾问’的三位专家,都是国内草业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后续将带领其团队助力‘草种繁育与应用’标准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与应用推广,有力推动蒙草生态加快建设和完善世界级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障北疆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草种业支持。”
科研力量不断加大
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现阶段,自然生态保护与城市环境治理已经进入了重大转型时期,推进和实现新的发展战略非常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目前,蒙草生态通过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科技研发投入,全面助力草种业体系的建立和企业的发展。
王召明表示:“对于生产科研,蒙草生态虽然力量弱小,但是一直在做、在坚持。接下来,蒙草生态将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强大力量,再结合自身的物质、资源、人员等优势,着力建设新型草种业体系,让企业全面发展。”
“目前,蒙草生态已经结合土壤、环境、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研发了创新生态包产品。例如,标有阿拉善地理坐标的生态包、呼伦贝尔地理坐标生态包、不同经纬度地区的矿山修复生态包,这种根根据乡土草种研发的产品很有创新点,这个途径也很对,要进一步深入了解乡土草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了解它的建制生产、管理技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草种业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南志标如是说。
图为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右二)向业界专家介绍草种育繁流程(摄影/马宇薇)
当下,蒙草生态已经拥有国内数据和规模都领先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并且在国内外种质资源体系创新中居于领先地位。数据显示,蒙草生态已经收集全国植物种质资源图文数据信息近6.2万种,实物储存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7100余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样本近100万份,审定国家及自治区草品种22个,国家植物新品种权4项,引种驯化乡土植物200余种。
南志标对记者说道:“目前我国的科研主体多数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企业更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诸如蒙草生态这样的公司,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条件,叠加他们更清楚种质资源在生产和研发过程中更需要什么,再借助科技的力量,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蒙草生态应该持续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和科技创新,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把成果和经验让全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