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牧股份的“百年大计”:备战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中牧股份董事长王建成告诉记者,“中牧股份将为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保障动物安全和食品安全积极贡献力量。”
诞生于1998年,中牧股份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至今已走过了近22年的岁月。但如果纵观中国动物疫病防治史,中牧股份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我国第一支动物疫苗诞生的时代。
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北平成立了中央防疫处,后因抗战爆发,中央防疫处迁往南京等多地,并在抗战期间相继成立了中央畜牧实验所和中央兽疫防治队。
这是我国利用生物制品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畜牧业服务的萌芽,中国的第一支动物疫苗因此得以诞生。
时至今日,当时的中央防疫处和中央畜牧实验所在南京留下的设施已经组建成了后来的南京药械厂,如今更名为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生物药厂,为中牧股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久经沙场的“战场”记忆
如果将每次对于重大疫情的防控攻坚称做一场“战役”,那么中牧股份已经久经沙场。
时光倒回至12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
“人们常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当时又是夏天,更容易引发疫病。”对于12年前的那场“战役”,王建成仍然记忆犹新。
为了防控未知但可能发生的疫情,就要积极做好疫苗储备,第一时间把可能需要的疫苗生产出来。“当时我亲自到一线参与生产。不放心。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生产全都停了,就只留了一个厂,集中全部力量供给灾区。只要有需要,只要我们有疫苗,就能随时调剂,而且是无偿提供,不讲经济利益。”王建成告诉记者,“没有国家,没有老百姓,还谈什么技术转化效益。”在王建成看来,这就是央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回顾那段历史,大灾之后的大疫被防范于未然,中牧股份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年过去,再次回顾这段往事,王建成脸上仍扬起一股自豪的神气。
中牧股份的2008年财报也记录了那段历史。财报信息显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牧股份迅速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同时把支援灾区疫病防控,把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举公司全力抓好猪乙脑、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疫苗的应急生产和供应。中牧股份系统广大员工累计捐款115万元,捐赠动物防疫冷链系统重建等物资价值550万元,为抗震救灾工作贡献了自己力量,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了突出贡献。
再让我们回忆起2004年禽流感肆虐的历史。2004年1月27日,农业部宣布,广西隆安县丁当镇的禽只死亡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这是中国内地首次确诊禽流感疫情。那一年,百万羽家禽感染或死亡。
这不仅是简单的经济损失。据了解,禽流感最大的危害在于其演变的未知性,能够吸收重组其他病毒的遗传特征后迅速变异。对于变异后的新型流感病毒,人类尚不具备任何免疫力。一旦流感患者再次感染禽流感,两种病毒可能会在人类细胞中交换基因,从而演变成人际传播的疫病,而一旦进入那样一个阶段,只要几天时间,就可能造成全球感染。
“那个时候也是非常紧张。当时,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是研发禽流感疫苗的国家级实验室,与之合作的生产单位只有中牧股份。”王建成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是全国一盘棋,全国的疫苗生产都是由中牧股份来承担的。”时任中牧股份总经理的王建成亲自挂帅总指挥,与一线员工并肩奋战,在短时间内就生产出了足够的合格产品。
在王建成看来,能够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大生产成品,满足国家疫情控制需求,这就是中牧股份作为央企的优势所在。
“其实动物疫病离人非常近。”王建成告诉记者,在数以千计的病源微生物中,大概有60%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同时引发动物和人的疾病。“我们称之为人畜共患病。除了禽流感,还有更为严重的猪丹毒、炭疽病、霍乱等。这些都是人畜共患的,因此动物的疫病防好了,就意味着人得病的机会就会减少。”王建成如是说。
2005年人感染猪链球菌突袭四川,造成12人死亡,疫苗生产迫在眉睫。2005年7月25日,农业部向中牧股份旗下的成都药械厂下达了疫苗生产任务。
“大家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生产车间副主任孙勇,从7月26日至今就没离开过车间,没好好睡过一次觉。”药械厂工程师李洪润彼时对媒体谈道。
2005年8月1日,70余万头份猪链球菌2型灭活疫苗顺利产出。这项壮举被后来被称为“七天的神话”。王建成告诉记者,这样的神话,至今仍在发生。
“神话”是如何成真的?
回望过去,中牧股份见证并推动了新中国动物疫苗从废到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我觉得现在我们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走上了国际前沿,在行业里头也有了一点影响力。现在我在行业会议上也敢说话,也敢去做报告了。”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中牧研究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齐鹏告诉记者。
谈及中牧股份生物技术上的先进性,齐鹏如数家珍。“我们的合成肽动物疫苗技术是国际领先的,这项技术我们已经研发16年了,最近几年我们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同时与国外相比,因为很多综合因素我们的研发速度要更快些,很多新兽药成功研发的周期在5年至8年左右,国外的研发速度大概要在10年乃至15年以上……”
“药物研发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这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做到的事,是一个团队好几十人、好几十年才能做成系列产品的事情。”中牧股份相关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央企有其自身的社会责任,追求利润不是主要目标,投入大、周期长,很多项目甚至是公益性的,如果只为追求利润,这些事情就做不成。
研发绝不是每一项投入产出能够成绝对正比的工作。据前述研发人员回忆,此前他所在的研究所针对一个病毒当年的流行毒株研发出了安全性更高的合成肽新疫苗,也获批了新兽药证书,但他们仅高兴了不到一年,就被告知这个流行毒株已经被传统的灭活疫苗所消灭了。谈及此事,该研发人员苦笑道,这在研发过程中是难免会遇到的事情,未来如果这个疫情卷土重来,中牧股份很快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控手段和产品,这项研究工作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实验室也不是一个舒适的“安乐窝”。齐鹏对记者回忆道,有一年春节前,他在内蒙古做新抗生素原料药的中试生产,一直做到第三批,但还是没有达到中试生产预期的考核指标要求。当时齐鹏的夫人已经怀孕待产,全家人都在等着他回家,但如果那个时候实验停下来,就会耽误整个研发进展。
就在距离春节还有一星期的时候,齐鹏终于完成了中试生产,带着中试样品回到了北京。“当时代表部门述职,我就把大瓶中试原料药样品往桌子上这么一放,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奋斗了两年的成果。”齐鹏拿起手边的杯子,啪的一声放在桌上,“那时候我们是真的高兴,到现在那个抗生素产品还是工厂的主打产品,年销售额还在亿元以上,我们研发团队跟内蒙古工厂的老同事感情都还很好,很怀念在一起战斗的日子。”
说罢,齐鹏还对记者指了指身边的同事说道:“王飞博士前几年也是经常下班回不了家,加班到深夜是常事,过年也都在做实验,我们都说他是不疯魔不成活。”“做细胞和病毒培养的实验都是这样的。”中牧研究院反向遗传与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负责人王飞腼腆地对记者表示,“细胞需要培养,需要照料,因此实验一旦开始就不能中场休息,否则一切就前功尽弃。”王飞告诉记者,在中牧研究院,很多同事都是这样的,“研究院里有员工加班休息室,专门‘收留’因做实验不回家的同事。”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牧研究院作为中牧股份研发部门,主持或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等项目和课题近30项,争取外部资金超亿元;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累计申报专利80余项,获得授权52项;获得新药证书5项,其中牛口蹄疫合成肽疫苗为国际首创。
在强化中牧研究院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主阵地的基础上,中牧股份围绕“大研发”的规划,已布局构建由中牧研究院、公司总部、各事业部、乾元浩和工厂共同组成的“大研发”体系,整合系统内部资源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开展重点产品及工艺的技术攻关。近10年来,中牧股份累计投入约10亿元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技术引进和对外科研合作,口蹄疫、禽流感等疫苗的产品工艺技术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中牧股份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缩小与世界一流的差距,只有加快科技创新,才能加快实现三大变革,进而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也只有依靠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均劳效人均绩效,进而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
展望“百年”中牧
“基本上每一年,中牧股份都会有一场硬仗要打。”作为我国畜牧业保障支撑体系中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牧股份自成立起就承担着“保护动物安全、关爱人类健康”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回忆起抗击疫情、保障安全的风雨历程,王建成告诉记者,从禽流感、口蹄疫的肆虐,到汶川地震灾后防御,20多年来,中牧股份在历次阻击、抗击疫病疫情暴发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国家队”作用。
自1999年登陆资本市场开始,中牧股份上市已满20年。以上市20周年为标志,中牧股份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牧股份的新目标就是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希望,向国际一流的动保企业看齐,行稳致远,做百年老店。”王建成表示,“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律,以创新为驱动,保持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持续变革。”
“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将率先开场。”在王建成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成为绿色革命,通过生物科学技术所引发的产业革命。谈及未来的研发方向,王建成表态坚决,“已经明确为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
王建成透露,目前公司的创新方向将围绕基因工程开展,比如研发新一代口蹄疫疫苗、禽流感疫苗等等,生物科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及应用是创新的主攻方向。比如,中牧股份的合成肽技术能够让疫苗安全性更高、反向遗传与基因工程技术能够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特点去进行基因修饰等等。
“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我们要拥抱它、引领它。”在王建成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定会诞生在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时,我们必须要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方面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