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网络存款产品纷纷被下架!几个意思?之前买的还安全吗?

2020-12-25 09:56 浏览:413

  最近一周时间,有朋友发现,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网络存款产品纷纷被下架,比如在支付宝上,以前可以找到一大批的这种小银行的存款产品,利率能给到4%以上,甚至还有的能超过5%,大家都知道,存款类产品是受到存款保险制度保障的,所以50万以内,应该是问题不大,即便银行倒闭了,也有保险公司会进行赔付,所以在如今普遍利息比较低的情况下,不少人都把这种互联网存款类产品,当成主要的无风险理财方式。性价比确实比较高,买的方便,安全,流动性,收益也不低。

  但是,就在上周,央行金融稳定局的领导发话: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络存款,属于“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应该纳入金融监管范围。这一下就给这种金融创新定了性,各家平台纷纷紧急下架,除了支付宝外,还有腾讯理财通,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携程金融等等,这一下让大家有点蒙,不知道是不是产品出了问题?还是这些存款出了风险,之前已经买的,要不要赶紧赎回?

  所谓互联网存款产品,实质还是存款,是一些小银行,借着互联网的渠道优势,揽储的一种手段,所以互联网只是提供渠道和流量,而小银行提供产品。之所以你看到那么高的利率,就是小银行把自己的渠道费和营销费都加上去了,以前线下的时候,存款送你两桶食用油和一袋子鸡蛋,现在就直接加到利率上了,有的还给了新用户奖励,你第一次在我这存,还能再多给你一个点,相当于把拉新的费用也加上了。然后,互联网结合用户的需求,设计了靠档计息的便利,也就是说,虽然你存的是定期,但是随时可以支取,能给你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定期存款利率,这对于不少人都是有吸引力的。所以,互联网存款产品在P2P被围剿之后,也开始规模爆发,大家想的是,网贷不靠谱,银行总归靠谱吧。10%有风险,这5%总没问题吧。

  但金融这个东西跟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人永远想把规模做大,规模大了就会更稳定,也更值钱,但是金融如果规模暴增就会出现巨大的风险,比如一些小银行的存款,一年时间就多出了100多个亿,但是他们管理能力却没有跟上,也就是说,他们也不知道该拿这些钱去干什么,而这100个亿,一年产生的利息成本可就是5个亿,而他们其实一年的利润也不过1-2个亿,也就是说你把钱收上来了,却赚不了钱,最终就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果银行着急贷款出去,急着去赚钱,那还可能发生其他的问题。所以对于一些管理能力差的小银行来说,揽储太多不是什么好事。银行的性质其实就是合法合规的资金池,你这个资金池如果超出了你自身的负荷,没有出口,不能形成很好的赚钱能力。那最后也就形成了庞氏骗局,也就是新的存款,偿还旧的存款和利息。最后肯定面临巨大的风险。

  而且小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的这种高息揽储,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那些有资产管理能力的大行,由于利息低,所以反而拿不到钱,大家一想,反正都是银行,还都有存款保险制度保障,那肯定找利息最高的存,所以大量存款,其实开始错配。有些地方小银行,本来他们只能在限定区域内揽储,但是凭借互联网平台,也成功绕开了监管,开始全国吸收存款。所以难怪监管最近有点急眼了。确实有点玩的离谱了。如果再不管,过两年,弄不好真的会有一大批小银行倒闭,然后带着保险公司也跟着倒霉,弄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这才给了一脚急刹车。

  未来互联网存款类产品,将面临着监管死的局面,跟P2P有点类似,P2P其实也是被监管死的,因为一旦监管,庞氏骗局的资金池就必然收缩,这种东西只要一收缩就会出事。银行的资产质量虽然比P2P强的多的多,但是之前收了这么多存款上来,他又没有相对应的贷款能力,所以到明年,需要还本付息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问题,但概率不太大,真出问题,也会有保险制度兜底,但考虑到可能会比较麻烦,以及做存款的都是风险承受能力极差的人群,所以安全起见,我们还是建议,能够早赎回就尽量早赎回。钱拿出来之后,还是存到大银行里面去更加靠谱一些。以后估计也不太会有这些高息存款了,所以在存款这块,大家还是要降低预期的。

  从监管的态度来看,借贷类的固收类的产品,未来将纳入强监管范围,这个跟我们的大方向一直,未来会尽量发展股权融资,而不再鼓励债权方式,所以也会降低银行的比重,更不愿意让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在互联网上借太多钱,存太多钱。从这点来说,会有资金持续溢出,转向权益类市场。对于股市反而是个好消息。所以证监会倡导的存款搬家,可能就要开始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