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银行业经营市场乱象缘何屡禁不绝?
近日,银保监会向系统内各级派出机构和银行保险机构印发了《关于近年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监管检查发现主要问题的通报》,通报了近年来对相关机构监管检查中发现的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领域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规范整改的工作要求。
看到这个新闻,不少社会公众甚至金融界都未免感到诧异,心里一定不自觉地发出疑问:银保监会整治银行保险市场秩序已持续了多年,“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也发布了两年之久,各种非正常经营途径都被有效堵塞,且积极实施了非标并表,将一切表外经营业务都统一关进了信贷经营总笼子,为何此时还存在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问题?难道商业银行都没有认真开展经营乱象治理,或者说治理经营市场乱象只是走过场,根本没有触及乱象根源?抑或监管当局在监管上没有下狠心,在整治银行业经营市场乱象中只是雨过地皮湿?
其实,也不尽然,监管机构整治银行保险市场乱象已持续了多年,持续加大了对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监管力度,确实取得了较大成效:经营管理乱象得到有效遏制,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得到有序化解,资金脱实向虚问题得到有力纠正,为当前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商业银行去杠杆、去通道、去链条等方面效果明显,各种违规违法经营行为有所收敛,相关业务逐步回归本源,风险有所降低;但由于一些商业银行经营思想仍然没有统一到监管当局的监管意图上来,对金融大局稳定政治觉悟不高,以至不少银行机构仍在下面玩“小运作”,搞阳奉阴违那一套,致使银行经营市场乱象没有根本消除,一些经营乱象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比如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领域仍然存在“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执行不到位、业务风险隔离不审慎、过渡期业务整改不到位,新业务违背禁止刚性兑付要求等;非标投资业务管控不力,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违规投向房地产领域、“两高一剩”限制性领域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是金融市场乱象的根源,表明银行保险市场乱象仍没得到彻底遏制。
事实上,当前如果商业银行这种经营市场乱象得不到根本抑制或者对其放任自流,带来的金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一方面,有可能影响银行机构服务“六稳”“六保”的能力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由于这些现象存在,必然会驱使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私心杂念”,无法集中精力和集中所有金融资源投身到“六稳”、“六保”工作之中,很多中央政府推出的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优惠金融也无法实施到位,很多金融政策只能被悬空,甚至是被束之高阁,大量的资金会被投注到空转套利领域,将促使信贷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不仅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困局无法改观,即便原来已稍有疏通的融资渠道又有可能被再次堵塞,整个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
另一方面,有可能累计银行业更大的经营风险。因为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是一对“孪生兄弟”,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传染及相互扩散风险的功能;而“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则又是新一轮影子银行复活的“策源地”,在追求高额经营收益的不正确理念诱导下,商业银行必然会千方百计规避监管,使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无法落实到位,又更会催生各类融资交叉业务的“繁荣”与“活跃”,更会衍生出大量的非标业务,使表外业务更加膨胀。而且,这些业务绝大部分结构较为复杂、风险水平较高,加之游离在监管灰色地带或监管之外,最终会吹大影子银行泡沫,增大整个银行业经营风险,也迟早有一于可能会引爆我国金融危机。
总之,一句话,若放任影子银行和金融交叉业务的监管,银行业经营市场乱象一遇到适宜的“温度”就会呈死灰复燃之势,将近年来治理金融市场乱象的成果毁于一旦。再一方面,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整个银行经营生态。因为监管当局治理银行业经营市场乱象已持续了四、五年,治理内容不断增多、治理手段不断强化,治理时间不断延长,比如2016年银行和保险监管部门提出的“两加强、两遏制”,2017年银监会开展的“三三四十”专项治理行动,2018年银保监会掀起了监管风暴,剑指八个领域22个问题,2019年实施对银行保险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这些整治银行保险市场乱象的行动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整治成效,但银行业市场乱象也在不变换马甲,总是以新的更隐蔽的形式出现,也让监管部门防不胜防;而且一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医治,具有较大的“传染性”,使各商业银行之间容易竞相效仿,一些看似小的经营乱象容易向全面扩散,也容易演变成大的市场乱象,更会恶化整个银行保险经营市场。
说到这里,就该有朋友们会问,银保监会在整治银行保险经营市场乱象政策没有少出台、监管没有少出力气,整治的时间也不是一阵风,而且银行保险机构自身也对经营市场乱象带来的危险有一定认识,可为何银行保险经营市场乱象还是屡禁不绝,一些问题像被割的韭菜一荏又一荏,根本无法根除?从当前现实分析,商业银行目前影子银行及金融交叉业务没有得到有效根治主要有四方面原因:其一,经营理念仍以逐利为主要动机,缺乏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心里只有局部利益和行业利益,为了自身经营盈利不惜大打监管“擦边球”,对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阳奉阴违,搞选择性执行,没有看到银行业偏离服务实体经济正轨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尤其是没有意识到实体经济得不到有效扶持会拖累整个中国经济复苏的危机。
其二,经营风险意识淡薄,在经营中盲目逐利,被影子银行和交叉业务带来的暂时利益冲昏了头脑而漠视了因此可能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更忘记了前几年金融市场乱象带来的巨大伤痛;每每面对高利诱惑时,眼里只有赚钱而没有了风险,为着自身经营利益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使得各种违规违法经营经营不断变换马甲。
其三,在违规经营中抱有一种侥幸或法不责众心理,总觉得自己的违规违法手段隐秘,形式巧妙,监管部门难以发现,或者认为其他银行都这么做自己这么做,即便是监管机构发现了,也很难大开“杀戒”;久而久之,银行保险机构便对监管当局的警醒就当成了“耳边风”,对监管的耐药性增强,对违规违法经营自然也就自然趋之若鹜,前仆后继。其四,监管机构由于力量薄弱,难以跟上商业银行违规违法经营的花样翻新,使得影子银行与业务交叉的问题难被及时发现;且由于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监管惩处力度上过轻,没有让银行保险机构体验到真正的“痛”,也难以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因而,为整治银行业经营市场乱象、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切实将银行业服务“六稳”“六保”工作落到实处,就应对商业银行进行一次彻底的刮骨疗毒:一是商业银行自身应自觉地进行“刮骨疗毒”。对照监管当局此次发布的通报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彻底肃清放任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的“流毒”,将一切经营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监管要求上来;同时,各商业银行应按照要求在全系统上下进行彻底清查,将可能存在的一切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问题进行自我暴露,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将所有违规违法经营乱象全部遏制,并对所有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铲除乱象产生的土壤。
二是监管部门应督促商业银行“刮骨疗毒”。主要是下狠心监管,排除一切监管阻力或障碍,重点按照确定的“一二五”监管要求,划定经营红线,并逐一对商业银行核查,发现不良动机或苗头,及时踩刹车,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彻底遏制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同时,加大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乱象惩治力度,提高违规违法经营成本,让商业银行彻底断了“念想”。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迫使商业银行“刮骨疗毒”。可由监管当局牵头组建有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民间团体、企业及公众参与的社会立体监管体系,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平台和举报奖励机制,加大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督,提高金融监管的社会灵敏度,营造商业不敢和不能违规违法经营的强大社会金融监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