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龙:“深八条”打破对房地产宗教般的迷信
14日晚间10点,朋友圈里有深圳的朋友说深圳将出台房产新规,坐等官宣。时近夜间12点,终于有五部门联手推出“炸锅”的消息传来:15日起,入户满3年且社保满3年才有购房资格,非深户要5年社保;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即购房资格倒追3年计算套数。具体说,在离异之日起3年内,若离异前家庭名下在本市无房,离异后任一家庭成员可以以成年单身人士身份在本市购买1套商品住房;离异前家庭名下在本市有1套商品住房,离异后无房一方可以以成年单身人士身份在本市购买1套商品住房;离异前家庭名下在本市有2套商品住房,离异后任一家庭成员在本市均不得购买商品住房。此外,包括转让增值税从2年免变5年才免,细化普通住宅标准,750万以上的房产不再算普通住宅,因而在税率和贷款首付比上有所区别。同时,加强对包括新房抽签在内的优先权设计,让无房、个税或者社保年限长的人士优先等。
“深八条”对今年疫情稳定后持续高烧的深圳楼市,可谓精准狙击,招招致命,见血封喉。今年二季度以来,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继续在高位向上攀升,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房价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新开楼盘价格在不断刷新各种纪录。媒体曝出的深圳一处新楼盘开盘,8998人抢394套房。许多人交了100万元认筹金,仍没能摇上号。“在深圳买新房摇号像买彩票一样,除了凑够钱还得碰运气。”参与此次认筹的8998位购房者,合计认筹冻结的资金额近90亿元。认筹人数和冻结资金数量都刷新了深圳史上新盘摇号纪录,中签率4.37%。深圳几乎新盘一房难求,火爆场景不是个例,许多新盘一出现即“秒光”。6月20日深夜,深圳另一楼盘发布5套新房源的诚意登记客户名单显示,认筹人数共计1171批。也就是说,每234人抢1套房,中签率仅0.4%,创下深圳楼市最低中签率。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现象在上海、南京等地也同步出现。疫情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叠加人民币汇率下行,实体经济低迷,信贷宽松大潮下部分贷款不可避免地流向楼市,助推房价上行,也加大了投资客押注的热情。应该说,这轮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得益于流动性的充裕,带有明显的防止货币贬值和对冲通胀目的。正因为如此,其复杂性值得警惕。因为,房地产在高位持续过快上涨对任何国家都是棘手而危险的宏观经济问题。深圳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几个龙头城市之一,在市场面临失速风险时,痛下决心,摁住龙头意义重大。而以750万为界线区分普通住房和豪宅,也给区别刚性需求和奢侈型消费提供了想象空间,更多的税收细则可能已在路上了。
对所有迷信过房地产的国家来说,房地产泡沫发酵过程中,无法模型化的动物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在最纯粹的资本主义模式中,往往认为市场完全是自我管理的,是理性和有效率的,但泡沫化的市场却经常出现偏离和脱轨,这反映的是动物精神的本质特征。房地产泡沫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经济政策的差池。长期执掌美联储的格林斯潘拥有如“法老王般”的权威,他坚持“永远不要紧缩,始终保持宽松,泡沫不是问题,泡沫的破裂才是问题……不要跟我说长远,长远看,我们终将死去。”格林斯潘巫师终以”永远不要紧缩”的放松魔法如愿唤来了房地产泡沫。
格林斯潘多次感叹:“我们从内心深知,我们对远期的预见能力是有限的。在古希腊,国王和将军们在采取政治和军事冒险行动前都要到神庙中拜一拜,看能否从诺查丹玛斯的神秘预言和先知们那里得到些许建议。可是我们不是先知,我们的预测不断地失败。鉴定房地产泡沫是一道非常棘手的命题。” 他的房地产泡沫不可知论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式的“责任推卸”的一种手段罢了。
进入新世纪,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们认为,美联储需要为美国政府力推的美国梦——“住房所有权社会”制造一个房地产泡沫。经济学家、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是格林斯潘0利率的拥趸者,“因为这样就能迅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拯救经济的灵丹妙药。”。所以,美联储出手了,过剩的海量资金、廉价货币无限地输入房地产市场和华尔街投行,投行的金融巫师们设计出与房地产信贷相关的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无限加大与房贷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杠杆率,这种大规模的“货币注入”、“货币喷射”开启了“让每个人都兴奋得发狂的泡沫周期”,他们的房产可以循环往复地放大抵押,房子就是每个人的提款机。信贷失控可能给经济带来麻烦,当泡沫剧的主角“宿命般”地变成了不动产,“房地产之癌”自然成了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体系中最致命的因素。这个肿瘤最终把美国、把全世界拖入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中,房地产最终成为超级投机者纸上富贵的沼泽地。每次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都会有一大批泥足深陷的金融机构迎来无情的“末日清算时分”,这从来没有过例外。这也是让理性的当政者和监管者最不寒而栗的地方。
房地产是人性贪婪的试金石,人们在高涨的利益面前很难摆脱对群体性共识的渴望。这也决定了人们对房地产问题上的代价和教训往往是健忘的,总以为有傻瓜会接棒,总以为在盛宴的大厅着火时自己会第一个跑出去,而不担心出口处的踩踏风险。许多危机的记忆已成往事,但危机还是一次次地重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当时,中国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地的房地产成了国际机构、本地中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投资品。危机爆发前的1997年,房地产部门已成为香港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对GDP的贡献度达到26.8%,而同时期金融对GDP的贡献度只有10%,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畸形繁荣,为最终触发“明斯基风险”埋下了伏笔,从而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如果时间再往前追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韩国席卷全国的房地产热潮中,韩国地价高企,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韩国地价是加拿大的6倍,是法国的9倍,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国土面积是韩国的100倍左右,法国是其5倍左右。单位土地价格(每坪),韩国是英国的4倍多,是美国的50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卖掉韩国土地的话可以买6个面积是其100倍的加拿大,可以买9个面积是它5倍大的法国,或者可以买半个美国。今天回头来看这个数字让人吃惊,但当时就真的发生了,“一切就像梦一样”。
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一样,它天然具有自我麻痹效应。市场持续上涨和外溢的财富效应让多数人在面对房价上涨时都像注射了荷尔蒙,不灭的如梦如幻的财富神话让他们如鲨鱼嗜血般地追逐下一场“轮盘赌”,这方面的教训都是过几年来一轮。所以,决策者不仅应该阻止个体非理性的蔓延,还要基于宏观审慎的考量,对房地产金融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清醒的认知,对房地产的金融风险和潜在的社会风险要清醒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放纵房地产泡沫的畸形繁荣和风险累积。
“房地产不败”的神话在上世纪80年代的韩国、90年代初的日本、1998年的东亚、2008年次贷危机台风眼的美国,一个个破灭,并都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后果。韩国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时候,房地产市值是国民生产总值的5.7倍。房地产是债务滚存堆积最严重的部门,泡沫破灭后,韩国、日本反思房地产对经济金融体系的绑架,称经济房地产化为“经济的房地产之癌”,是使经济崩溃的“亡国病”。可见房地产的杠杆率之高、泡沫破灭后损失之巨、教训之惨痛。次贷危机前,华尔街的杠杆率中位数在50:1。这意味着市场存量资产市值2%的波动,就能让高杠杆机构陷入万劫不复的被动境地。
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在房地产泡沫面前,不能做格林斯潘式的“不可知认者”和无所作为者,必须切实加强预期管理。房地产政策必须反映一种意识形态,它反映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保障经济金融体系安全的初衷,必须有效守护百姓的财富。很显然,我们已经置身一个复杂的被房地产绑架的困局之中,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如果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导致泡沫破裂,必然出现金融混乱和严重的通胀风险。所以,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我们必须正视部分地区房地产的结构性泡沫问题,从金融体系的安全来说,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软着陆,谨防经济过度房地产化导致金融体系的“癌变”。所以,深圳的行动是理性的、及时的、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