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连平等:5月金融数据显示内需正在稳步恢复

2020-06-15 09:29 浏览:796

  6月10日,央行公布5月主要金融数据和社融情况: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符合市场整体预期;狭义货币(M1)余额58.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提高1.3个和3.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较上月有所加快;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信贷继续起到主要融资渠道作用,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5万亿元,同比多增3647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发力较大,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7505亿元。总体来看,实际数据大都好于预期,显示经济体内部的投融资需求正在有效恢复。

  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

  M2增速连续三个月站上两位数,表明前期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流动性持续保持合理充裕状态。此前,M2增速于3月重回双位数增长后,市场预期,央行为应对疫情还将持续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增速将有一个较快的增速。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疫情冲击下,内外需不振导致信用创造不畅,会拖累货币增长。而从5月的M2增速情况来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担忧。近期市场还有观点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有转向的可能,其论据在于5月当月货币投放为净回流1778亿元。

  对此,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只是在一季度疫情的重大冲击下,央行较为集中的出拳;而在中国疫情得到控制后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政策目标。之所以部分市场会有央行在“踩刹车”的感觉,是因为存在政策会像疫情最严重时那样持续下去的预期。

  在全球疫情进一步发展的情形下,为稳定经济增长和配合财政融资,货币政策还未到转向的合适时机,但可能会较之前较高的频率有所不同,步伐会放缓。通常,货币政策具有前瞻的特点,即在经济运行趋势明朗,需要采取举措时,会立即行动并有一定的超前力度,以达到前瞻调节的目的。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货币当局实施了多次降准降息,其效用正在逐步显现,M2增速持续维持在两位数增长即是佐证。

  数据显示实体经济在回升

  5月M1的变化很值得关注,不仅环比明显回升,而且同比回升幅度更大。这种状况是近二年来较为少见的。M1增速大幅向上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活力趋向活跃,是企业流动性改善和经营活动频繁和业务扩张的重要体现。这种状况的体现不可能是偶然的,是货币政策逆向操作,尤其是连续多次降准效应的显现,同时也表明实体经济需求正在明显的回升之中。可以预判,未来一到二个季度,M1仍有可能进一步回升,需要密切加以关注,因为它是货币政策变化的重要考察变量之一。

  5月人民币存款增速进一步加快,存款增量超过贷款增量。观察4月存贷款结构可以发现,4月新增存款明显不及新增贷款,这背后显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但5月新增存款显著超过了贷款规模,存款增速与贷款增速之差有所缩小,表明银行业的信贷投放能力得到改善和提升。这是近年来很少见的金融现象,也表明降准的效应得到显现。这给下一阶段商业银行更大力度地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能量。

  未来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可期

  银行间市场利率小幅回升是阶段性供求关系变化的正常反应。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25%,比上月高0.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99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29%,比上月高0.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98个百分点。银行间利率水平5月相较于4月的上涨,更多可以看成是对前期利率水平过快下降的纠偏,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央行对于投放流动性整体节奏有所控制。但同时也应该观察到,主要利率水平较去年同期都有接近1个百分点的降幅,这是实实在在“降价格”的体现。这清晰地表明,降低融资利率的要求首先在货币市场得到体现。

  从社融存量和新增规模来看,经济总体的投融资需求正在得到较快恢复。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依然是主力,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与此同时,债券融资规模上升非常迅速,5月企业债券余额为26.3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政府债券余额为40.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前者主要是宏观经济好转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释放,后者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为配合财政支出而进行融资。信贷和社融的进一步改善意味着实体经济正在获得稳定有力的金融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可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