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改善上市公司业绩 注册制下的并购重组值得期待
在注册制改革的推动下,一波接一波并购重组的高潮迭起,不仅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也将作出重大的贡献。对此,人们有理由寄予更多的期待。
时也!势也!并购重组的枯木逢春,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它是中国资本市场在推进注册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并购重组更好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必然选择。
开板以来就严禁借壳上市的创业板在今年年初将松绑借壳上市提上了改革议程。说老实话,当时很多人都有些想不通,笔者也不例外。在注册制条件下,那些已经沦落到退市边缘的公司是不是还有重组价值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至于具有上市愿望的企业为什么不直接申请上市,而非得走借壳上市的路径不可呢?现在看来,创业板对借壳上市的松绑并非画蛇添足。率先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并购重组第一案已经获得证监会通过,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不是别人,恰恰正是曾经拿下“科创板第一股”的华兴源创。这充分说明,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都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如果并购重组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业绩增长条件和机遇,并由此而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那么,双管齐下又有何不可呢?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从美国政府对中兴通讯实施制裁,到制裁的大棒再次落到华为的头上,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芯片和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的重要性。不过,目前在芯片技术跟国际先进技术所存在的差距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弥补得上的,而相当一些在行业内稍稍领先一步的中国企业大多也因为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一定的美国技术或美国产的关键零配件也不得不受到美国制裁令的制约,无法更直接的对处在风口浪尖的华为施以更有力的援手。不过,特朗普政府的无端施压在激发起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热情的同时,对芯片和半导体行业的并购重组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围绕芯片、5G、物联网的并购重组此起彼伏,短期内即使未必能够很快地为华为解围,长期来看至少反映了资本市场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尽快补足这一致命短板方面正变得更加光明更有希望。
截至6月1日,今年以来64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769份并购重组计划。另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完成的并购重组项目涉及交易金额达到3719亿元,为去年同期的1.4倍。国资委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将自我发展和并购重组相结合,为并购重组增添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在注册制改革的推动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的松绑以及监管服务理念的转型,也是并购重组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单创业板借壳股“爱司凯”一出山就是8个涨停板,尽管深交所及时跟进监管措施,不过,重要的不仅是市场对于并购重组持续高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并购重组将助力实体经济走出疫情困境这一积极作用的认同。
作为科创板并购重组第一例,华兴源创对欧立通的并购重组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是因为欧立通未经审计的最近一期资产总额、资产净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告相关指标的比例超过50%,构成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其被收购的资产中,相关专利权的价值就达6243.04万元。尽管所涉及的专利项目从数量上来说并不算太多,价值也不算太高,不过,由于对专利价值的评估采取的不是通常所使用的成本法,而是收益法也即利润分成法,这对于去年7月22日刚上市当年第三季度业绩就有所下滑的华兴源创来说,可能得到的补益显然会是相当明显的。根据被收购方对未来三年的业绩承诺,华兴源创在一举拿下一个同产业资产的同时,也锁定了未来三年3.3亿元的业绩。此外,本次方案从锁定期和锁定期质押两个方面对并购资产股东进行了长期绑定,即在对2021年实际净利润出具专项审核报告之日或者有关盈利补偿承诺实施完毕之日前不得提前转让或质押套现。这无论对于确保并购重组有助于上市公司突破发展瓶颈,奠定竞争优势,有效改善业绩,还是防止出现前脚刚靠商誉增厚业绩,后脚就为商誉减值付出更大代价的重演。
并购重组能不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好的效益,显然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注册制改革的推动下,一波接一波并购重组的高潮迭起,不仅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也将作出重大的贡献。对此,人们有理由寄予更多的期待。
(黄湘源 著名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