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中小银行“避雷”指南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刘晓春
ink="">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并不是普遍的好或普遍的不好,这与各家银行的人才、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等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只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对银行的经营就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一家银行不良资产即使比较多,只要不到资不抵债的程度,主要影响的是财务,或者是股东的回报。当然,如果资产质量一旦出现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但这也并不是必然。
中国的中小银行数量庞大,其中主要以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农村信用社为主。由于这些银行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这些银行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经营特点也各不相同,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在总体层面进行简单的归纳,难免以偏概全,特别是风险,更多是具有个性化的,很难说是中小银行的共性。因此,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处置,需要加以区分,在此基础上再谈风险的化解,才是有的放矢。
1
中小银行的三类风险
第一,是资产质量风险。这首先与当地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有关。大多数中小银行是地方性银行,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这些银行资产质量一般会相应的下降。如果经济下行是区域性的,那么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一般也是区域性的。此外,一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决定了这家银行的资产质量。
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并不是普遍的好或普遍的不好,这与各家银行的人才、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等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只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对银行的经营就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一家银行不良资产即使比较多,只要不到资不抵债的程度,主要影响的是财务,或者是股东的回报。当然,如果资产质量一旦出现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但这也并不是必然。
所以,个别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即使处在整体经济下行周期,只要整体银行的资产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第二是流动性风险。这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中小银行的风险。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原因比较复杂。前述资产质量恶化会导致流动性风险,更主要的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足也会造成流动性风险。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银行的资产负债也从单一的贷款存款逐步变得多元化。这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期限错配管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二是对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认识研究不足,造成资产负债品种结构错配管理不到位。比如同业业务。一般来说,在银行的负债中,同业负债是最不稳定的负债,即当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时候,所有同业的资金都比较宽裕,而当市场流动性趋紧的时候,所有的同业都资金紧张。
因此,同业负债一般只能用于临时周转或短期投资和交易。但近年来,许多银行往往把同业负债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长期限的同业投资或影子银行业务。同时,同业的构成也非常复杂,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它们的经营内容不同、规律不同、风险程度与形式也不同。一些银行简单地把所有同业当作是同类机构,把与同业的资产业务简单地看作是低风险业务。这既形成了资产的信用风险,也形成了资产与负债品种的错配风险。
此外,各类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比例失调。个别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占比过大,但是资产端又往往是长期资产,一旦市场流动性趋紧,自身的流动性就将面临紧张。
三是表内表外业务比例失调,表外业务高杠杆。造成上述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又因为不同银行,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客户基础。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一般都有非常牢固的客户基础,尤其是个人客户。所以,只要资产端不出现大的问题,大多数银行都非常稳健。农商行出现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原因:当地经济结构、行业结构造成的信贷风险;银行自身信贷风险管理混乱;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有限,个别农商行为了做大业务规模,无序开展票据业务、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
城商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相对而言,它们没有像农商行那样的基础客户群,为了快速发展,不得不寻求超越存款能力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中,杠杆率高、业务集中度高,风险集中度也高,业务的波动性也会加大。
第三,公司治理风险。十多年以来,中小银行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引入了各类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对于银行的认识还是有偏差的,往往简单地认为,银行就是放贷款的,一味要求银行加速扩张。然而,银行发放贷款是需要存款的,而吸收存款的前提是银行在社会和民众心中的信誉。这导致银行在快速发展中,忽略了信誉的打造,开拓业务不审慎。更有甚者,个别投资者把银行当成是自己的钱袋子,大量占用银行资金,造成银行产生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风险。
2
风险处置没有固定模式
以上三大类风险,可以说是中小银行发展过程中难免的阶段性现象。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有风险并不等于银行经营就难以为继,大多数银行都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和经营,在监管的有效管理下克服困难,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小银行的设立要遵循商业原则,不应该搞政府主导的鼓励、支持、扶持,要尊重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公司治理。
二是银行股东,包括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必须明确,投资银行的目的是银行健康稳健发展获得的收益,而不是通过投资的银行获得融资。
三是政府、股东、银行管理层要强化银行信誉建设理念,着力打造基础客户群。政府、银行的股东,要清醒地认识到,银行首先是能够吸收存款,而不是放贷款。稳定的负债,取决于稳定的基础客户群,稳定的基础客户群取决于银行的信誉。
四是银行管理层要树立主动经营和管理资产负债的理念。
五是中小银行要从发展基础客户群,长期稳健经营角度出发,深入当地经济,寻找适合自身禀赋的客户群和经营模式,探索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六是监管上要完善风险集中度管理制度。应该把前十大授信、用信客户指标纳入正式监管指标。
七是建立中小企业主办行制度。这有利于中小银行拓展基础客户群,也有利于银行熟悉客户、了解客户、更好地服务客户和管理风险,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
八是在打破刚兑的前提下,鼓励符合资格的市场主体对中小银行进行市场化并购重组。
对于个别出现重大风险的银行,需要采取纾困措施,以防风险蔓延。由于风险的种类不同,情况不同,采取处置的方式也会不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是同类处置方式,具体的措施也会因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区别。
风险处置方式的好与不好,不在于方式本身,而在于面对的具体风险和环境。在不清楚具体情况的条件下,单纯讨论方式的优劣没有意义。
近期两个银行风险处置案例的真正意义在于:
一是打破银行刚兑,真正形成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分化格局,让信用风险利差得以产生,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关于利率市场化,市场一般都关注的是存款和贷款两端,往往认为银行间、金融机构间的利率是随供求关系而变化,就是市场化了。实际上,由于我国银行业没有形成信用风险利差,因此目前的利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利率。形成这样的风险利差,对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通过市场的力量,促使各类金融机构自觉稳健经营。当没有自身风险压力的时候,机构难免会非理性的扩张,企业如此,金融机构也同样如此。只有在市场有风险利差的情况下,机构为了获得低成本负债,才会努力维护自身稳健经营的形象和信誉。
三是有利于中小银行沉下心来努力拓展基础客户群,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
(本文作者介绍:浙商银行原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