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唐建伟:不设GDP目标是为了更好完成全年任务

2020-05-27 10:56 浏览:821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唐建伟、刘学智、陈冀、何飞

  事 件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22日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点 评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作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作了总体部署。我们主要针对政府设定的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目标数据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做点评,主要有八大看点。

  一、不设GDP目标,

  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前,一季度经济负增长既成事实,海外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持续造成冲击,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此时硬性设定一个年度增长目标,尤其是追求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很可能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任务造成干扰。而如果设定一个很低的增长目标,那这个目标的实际指导意义又会比较小。

  当然,不设经济增长目标并不代表宏观政策不作为。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就业扶贫等各项工作,还是需要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作支撑,特别是要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为就业优先政策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就业扶贫及控制金融风险

  作为工作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是今年工作的硬性目标。另一方面,疫情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影响很大,最新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比上年同期少增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而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将达到874万人。因此,保就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做好全年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之前“六稳”和“六保”都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就业指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加契合。

  把控制金融风险与就业扶贫一道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既是打好三大攻坚战之急,也是疫情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风险防范之需,既是为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提供支撑,也是为疫情后更长时间内稳健发展夯实基础。下一步,保障就业和民生的关键点,将主要聚焦在稳住上亿市场主体上,特别是要通过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金融支持等方式,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并以此为稳就业提供保障支撑。

  三、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支持重大区域发展的具体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在外部环境异常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扩大内需将主要聚焦推动消费回升和扩大有效投资。在推动消费回升方面,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近两个月来,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围绕这些领域出台了具体政策。预计生活服务业将加快恢复,线上消费继续蓬勃发展,农村消费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和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对于稳增长和保民生都将有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已经出台规划纲要的重大区域发展,而且提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重大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政策相继推出,预计未来在国家规划纲要指导下,其他配套支持政策和地方层面的具体行动计划将加快出台并深入落实。

  四、用改革开放办法走出新路子,

  发展新动能有望加快培育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同时强调,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将主要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等进行。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此前《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已经作了详细部署,而从政府工作报告和此前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看,今年的工作重点将聚焦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等。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不动摇,既要通过扩大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也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除了推动出口多元化、积极利用外资、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举措外,今年特别需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年初以来,在政策支持下,已经有一批金融对外开放“首单”项目落地,未来预计包括支持设立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等都将加快推进。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财政赤字率首次突破3%,首次达到3.6%。2020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比去年预算上升0.8个百分点。财政赤字额度提升至3.7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万亿元。从国外经验来看,当出现紧急公共事件时,往往对应着财政赤字率显著提升,对冲经济增长压力和就业压力。从过去几年赤字率的情况看,2016年、2017年都是3%,2018年、2019年分别是2.6%、2.8%。今年受疫情的冲击,财政赤字率显著上升符合预期,3.6%的财政赤字率是历史高点,为财政政策稳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专项债规模大幅提升,着力于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1.6万亿元。并且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扩大对有效投资的撬动作用。

  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今年计划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是具有特定用途的国债,它不是对预算赤字的融资,不会增加财政赤字。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三次发行特别国债。在疫情冲击下,今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领域。特别国债将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减税不是重点,重在综合减负。今年计划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额度显著低于去年。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和前期大幅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减税已经不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但并不意味着不为企业减负。除了减税以外,今年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宽带资费、房产租金,计划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六、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偏松调节仍将持续

  继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灵活适度主要仍是针对当前复杂的境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很多经济变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灵活适度也是当前适宜的政策选择。灵活适度也表明当前货币政策选择将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为应对疫情冲击、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营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政策工具选择方面,未来全面(定向)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都会视融资需求即时推出。我们预计年内降准和降息次数分别各有1-2次。

  七、M2和社融增速高于去年,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

  观察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宏观流动性供给的表述,由2016、2017年具体的M2增速目标,逐渐过渡到2018年“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9年“M2和社融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再到今年“M2和社融增速高于去年”的提法。这与当前不设经济增长目标相适应,但又内含充分确保经济增长流动性需要的深刻内涵。同时,不设具体的流动性增速目标,也是国内货币政策逐渐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持续转型的“信号”延续。具体到2020年,也意味着货币政策为应对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未来会确保实体经济融资需要的流动性供给绝非“大水漫灌”,而是要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报告》强调“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事实上也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增强实体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同时,减少中间环节的融资成本,进一步给实体企业融资带来便利和减负。

  、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

  提升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

  企业稳,则经济稳。疫情发生后,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服务,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2019年我国首度设定小微贷款目标,今年在去年30%基础上将目标提升至40%,并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等,突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的目标。具体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将会从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激励并提升尽职免责认定比例、对保就业岗位基本未定企业延长延期还本付息等方面协调推进。

  (本文作者介绍:交行金研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