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李奇霖:经济强势复苏

2022-02-12 11:51 浏览:749

  

  1

  2020年宏观经济:一波三折

  一季度在疫情冲击下,全民居家隔离导致消费冻结、工业生产停滞、工地停工,出口订单也接不了,春节备货产品积压,库存被动积累,企业预期也悲观,资本开支和产能的动力几乎没有。

  所以一季度GDP只有-6.8%,部分第三产业更是因为没有人员流动成了重灾区,比如一季度批发零售的GDP同比是-1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14%,住宿和餐饮业是-35.3%。

  当时相对确定的只有金融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前者要多放贷款支持实体,后者有巨量的线上办公的需求,所以他们一季度GDP分别为6%和13.2%,受到的影响最小。

  而且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年后第一个交易日大幅下跌,第二个交易日开盘下跌,但随着市场预期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而且都在家里不上班,没什么事只能把储蓄换成金融产品,所以股票市场很快就恢复了,尤其是创业板,不少股票陆续创新高,因为受益于线上工作替代。

  到了二季度,国内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生产率先恢复,从4月开始多数企业复工都回到了2019年同期的8成以上。消费还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出行受到了抑制,线下服务消费仍然低迷。更重要的是,疫情在海外爆发,出口的不确定性陡然提高,短期不少出口加工企业的订单出现了-30%以上的降幅,企业预期仍然不稳定。

  不过经济总算是比一季度好了,但由于一季度单边宽松预期太强,货币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导致债券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传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均不达预期,部分产品因净值化改造还出现了亏损,理财刚兑的神话有了动摇。由于经济基本面环比改善了,理财、信托、P2P等金融产品刚兑接连打破,投资者发现,股票其实挺好,所以巨量资金开始往股票市场转移,6-7月股票放量大涨。

ink="">

  就在大家对基本面都悲观的时候,转折突然出现了。

  出口突然好了起来,出口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从大的角度看,因为中国疫情防控得好,生产能力也在一季度保住了,与国内对应的是,海外疫情持续扩散,又有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消费需求起来了,但由于工厂都是劳动密集的,没办法开工,所以全部转化为中国的出口。

  出口从过去的极度恐慌变成了订单不足,产能高度饱和,不少订单都排到了2021年年中,在出口好转和美元持续下跌的驱动下,人民币汇率开始明显升值,集装箱也找不到了,运费价格持续上行。

  在出口增速持续上行的同时,基建却频频低于预期,5月基建当月同比还能有10.8%,但后续就持续下行了,也就7%左右的水平。虽然专项债、特别国债和赤字扩大对财政有支持,但专项债对项目要求高,资金和项目必须一一对应,资金使用流程繁琐,导致项目需要的资金和专项债能提供的资金是割裂的。只是在7月开了棚改的口子后,专项债的资金使用才有加速。此外,经济顺周期动能增强后,逆周期措施逐步退出,对地方隐性债务治理高压也约束了基建投资。

  虽然基建动力不强,但房地产开工的需求还是很强的,,一方面是因为一季度耽误了工期,后面有较强的赶工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房企对未来融资政策收紧有预期,于是加紧赶工,让房子能够达到预售条件,让前期没有交付的房子能够交付。

  到了四季度,由于出口、房地产持续好转,前期库存明显去化,由于此前企业预期不稳定也不敢补库存,但现在突然发现库存不够了,而且经济一直强势运行,企业的预期也发生了改变,不得不主动补库存,订单不足、产能饱和企业也开始加速扩大产能,制造业投资终于企稳回升。

  在经济内、外需均旺、主动补库存周期的推动下,四季度GDP同比6.5%,而2019年四季度GDP增速只有6%,不少地区还因为经济复苏出现了“电荒”,可见,2020年四季度经济恢复得还是不错的,也超过了市场6.2%的一致性预期。在四季度GDP高增长推动下,全年增长2.3%,同样超过预期值2.2%,中国也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国家,全球一枝独秀。

  要分析四季度GDP,先具体看一下GDP分项。

  第二产业同比6.8%,在第三季度6%的基础上继续往上走,第二产业增长恢复得可以说非常好了,这与工业增加值高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11月工业增加值到了7%,而12月的工业增加值有7.3%,2019年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当月同比增速也才6.9%。

  工业产出的高增长必然需要经济总需求支撑,支撑工业产出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出口、制造业投资、汽车以及主动补库存需求等。

  出口带动了下游的医药、家电、纺织、化工以及计算机电子产品,出口订单饱和和产能不足驱动了制造业投资,而制造业投资带动了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

  2020年汽车持续受益于消费需求旺盛、政策利好和新能源车降价等红利,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

  尽管推动四季度增长的主要是顺周期动能,但地产开工在融资收紧的预期下,仍有抓紧赶工的需要,再加上主动补库存推动,所以黑色、有色、非金属建材、上游资源的产出均有明显修复。

  看完第二产业再来看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同比6.7%,也处于加速复苏的态势,不过第三产业内部分化十分明显。

  金融业和信息技术是第三产业主要的驱动项。金融业GDP受益于银行信贷投放多,而且股票市场成交很活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是第三产业另一个支撑项,海外疫情居家办公需求上升导致线上电子产品的订单(比如手机、平板电脑一类的)高增长、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也会推动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快速增长。统计局给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推测,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

  但是,线下服务消费应该是没有恢复的,预计只能到去年同期的7-80%,类似批发零售、交运仓储、住宿餐饮等行业的GDP预计仍维持低位,而且现在局部地区的疫情似乎又有反复,各地春节也倡导不要返乡,看起来,线下服务消费的复苏还任重道远。

  尽管四季度GDP同比6.5%,确实属较高的增长,但经济回归正常化仍路漫漫其修远兮。

  主要是小微企业有被挤出的压力。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运费、限电和上游价格快速上涨,小微企业利润被明显侵蚀,能够转移成本的往往是有规模的大企业,因为规模优势可以转移成本,或者是有品牌或者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但小企业往往没有规模也没有品牌和技术壁垒。微观调研的时候,有不少小企业抱怨有单子但没钱赚的情况。更何况有些行业连订单都还没有明显改善,比如前面提到的线上服务消费。

  从数据来看,12月PMI大、中型企业PMI均为52.7,但小企业的PMI只有48.48,较上个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运行指数的扩散分项持续维持在42.5-43之间,该指数扩张得快的只有融资分项。

  小微企业生存难也约束了消费的扩张。小微企业好了,给老百姓发工资,才能让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有较快的修复。小微企业不好,受益的只是大企业或特定行业,再加上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资产价格上涨,只会加剧消费分层。体现在数据上,就是除了少部分高价奢侈品行业消费较为火爆外(比如白酒尤其是茅台持续涨价),大众消费品修复的速度是要慢于生产恢复的速度的。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因为小微企业目前还有恢复,贸然采取总量收紧的政策,没有了相对宽松的金融条件支持,小微企业会倒一大片。保持政策的连贯性,不搞“急转弯”,尤其是保住中小企业结构性政策支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小微企业面临的状况有点像2017年,但政策在避免2018年“一刀切”的金去杠杆出现(当然,导致隐性债务扩张和流向房地产的影子银行规模还是要控的)。所以,近期可以看到,对中小企业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以及优惠税率都还在延续。

  2

  2020年12月经济数据解读

  分析了全年和四季度GDP数据后,我们再来看一下12月单月的经济数据。

  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11月的7%还要强一些,同样超过了市场的预期,此前市场预期的值不到7%,可能会在6.5%-7%之间。因为从高炉开工率、耗煤量、半钢胎开工率、PTA产业链负荷率等高频指标来看,12月是有放缓的,而且12月PMI生产指数分项也放缓了。

  那么,工业增加值为什么会比预期要好呢?

  首先,工业增加值之所以走强,与经济主动补库存需求密切相关。所以超市场预期的主要在上游,比如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较11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

  其次,制造业投资支撑了工业增加值。比如,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的工业增加值还在加速上行,再比如金属切屑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也维持高位,这均与制造业扩产能或设备更新改造密切相关。

  最后,疫情反复的不确定和线上办公需求支撑了医药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高增长。

  不过后续工业生产需要关注上游价格上涨带来的反噬效应。12月工业增加值在数据上已经体现了这一点,比如中下游的纺织、橡胶、汽车等行业的增加值12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行。

  前面提到过,前半年,经济预期都是偏悲观的,经济主体的库存都比较低,生怕库存多了会卖不出去,按需生产。但由于经济需求恢复得比想象中得好,库存变得不够了,再加上企业预期也没那么差,就开始着急补库存了。

  但上游库存也是有限的,有的是因为海外生产没有恢复或者有些贸易纠纷,比如铁矿;有的是因为冬季环保限产,比如焦煤焦炭;有的是觉得经济不好所以产能太保守导致应对不了现在井喷的需求,比如汽车缺芯片,汽车缺芯片这个事件算是较为典型的案例。疫情爆发后,由于对汽车产量预期悲观,全球芯片供应链储备是下降的,但万万没想到中国汽车产销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销能这么好,于是,汽车找不到芯片了。

  当旺盛的主动补库存需求来了以后,上游只能选择不断加价了,如果实在没货,也就真发不出去了。由于上游缺货和涨价,开始挤出此前旺盛的生产环节,于是上游反噬生产就开始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说小企业压力加大了,因为小企业转移成本定价能力比较弱,很有可能利润就直接被上游涨价给吞噬掉了。

  再来看需求端。

  房地产销售虽然继续反弹,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积同比分别为2.6%和8.7%,均高于前值1.3%和7.2%,不过从30城市高频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复苏的特点,一线城市表现较好,上半年是深圳,下半年是上海,都出现了成交量放大和二手房价格上涨的行情,但整体的房地产销售是一般。

  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分化与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有关。房地产表现好的地方,往往也是上市公司较为集中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受益于货币宽松和资产价格上涨,有财富效应。而大多数二、三线房地产市场萎靡是因为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特征,小微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没完成,买房压力就要大一些。

  尽管房企融资政策收紧,预期变得不稳定,所以房企拿地的溢价率不高,而且拿地结构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倾斜,好在房地产销售目前还维持高位,内部现金流不缺,再加上部分城市也在年底集中供地,所以土地购置12月明显反弹。从数据来看,12月单月土地购置同比20.5%,土地成交价款22.9%,尤其是土地购置面积,较前值-15%明显反弹。

  在房企融资收紧的预期下,只要房地产销售不出现剧烈下行,房企大概率会选择加快施工,符合预售条件后回笼流动性,以降低杠杆,提高安全垫。同时,由于前几年,房企的快周转模式导致新开工和竣工之间出现明显裂开,交房压力也会让房企推动施工维持高位。所以,房地产投资能维持7%的高位,新开工、施工面积增速也在加速上升的趋势当中。

  至少看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对经济的支撑不会快速走弱。但需要注意的是,短期来看,随着局部地区疫情出现反复,有些地区已经提前遣返农民工返乡,工地已经停工,所以玻璃、纯碱、螺纹等建材相关的周期品价格在1月均出现了明显的下行压力。

  基建投资同比3.4%,基建投资继续低迷,持续低于预期,财政存款下降9000多亿,也低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基建持续低于预期的原因一方面是专项债提供的资金与项目所需的资金不匹配,导致资金淤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隐性债务严控和融资端被卡(非标压降、永煤事件后信用债发行下降)。

  从明年来看,基建投资还是很难看到起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到了隐性债务风险,而控隐性债务核心在于“严控增量、化解存量”。今年无论是赤字还是专项债规模,大概率都低于去年,再加上影子银行监管、城投发债分类指导、债券发行正规化等措施也会在融资端约束基建扩张。

  2021年经济增长动能至少在上半年主要还是靠的是顺周期推动,逆周期调节措施应该是逐步退出的。

  制造业投资累积同比3.4%,继续回升,但当月同比10.2%,较前值12.5%略有下行。不过从与制造业投资对应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行业增加值来看,制造业投资继续向好的趋势问题不大。未来制造业投资取代传统的地产-基建产业链,成为驱动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

  之所以这样判断,和主动补库存的道理是一样的。前期因为预期悲观,产能压得低,但出口好转后,订单过度饱和,然后企业才发现产能不足,海外产能也没完全恢复生产,所以只能由国内制造业企业做产能扩张,或者做存量设备升级改造。

  更关键的是,美国财政刺激和房地产的复苏还会进一步加强,疫情这一时半会结束不了,海外工业产能大概率继续受限,再加上明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的基数也非常低,所以,制造业投资大概率会继续上行。

  如果说2012年-2015年对制造业来说,面临着艰难的产能过剩、现金流枯竭压力,2016年供给侧通过去产能调整,活下来的基本是一批国内制造业龙头。到了当下,显然最需关注的是,在海外需求刺激和供给跟不上双重利好下,中国制造业即将出海,面向世界,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正在孕育。

  从12月消费数据来看,消费表现得较为低迷。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4.6%,前值是5%,增速下降了。2020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了4.0%。

  从结构来看,无论是可选消费还是必选消费,12月较11月增速均有下行,可选消费同比7.4%,弱于前值11.2%,必选消费4.4%,也弱于前值6.3%,扣除汽车的可选消费是4.9%,也要弱于前值的7.7%。

  消费增速不给力与居民收入增长修复得慢高度相关,消费的好转仅局限于部分奢侈品消费,而这是与资产价格挂钩的,与大众相关的消费与整体经济复苏挂钩,尤其是与广大中小企业复苏挂钩,但这块修复的进度显然是偏慢的。

  而且随着局部地区疫情反复,部分区域疫情防控加码,线下消费和外出旅游消费春节还会处于冻结状态,12月非限额以上的餐饮收入就终结了此前持续回升的走势,同比从9.1%降到了6.3%,预计餐饮消费的萎靡还将持续。

  消费数据的结构性亮点体现在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上。比如家用电器消费同比从5.1%提高到11.2%,再比如家具从-2.2%提高到0.4%,建筑装潢材料从7.1%提高到12.9%。很明显,房地产销售好,需要装修,需要买家具家电,房地产相关的消费成为了消费数据仅有的亮点。

  总体来看,在小微企业好转,小微企业景气度向居民就业传导之前,消费都有可能是经济复苏的短板,先看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恢复修复了资产负债表以后,才能看到消费的全面复苏,这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也意味着结构性宽松措施还能维持,政策搞急转弯的概率不大。

  3

  市场含义

  经济确实处于强势的复苏进程当中,短期可能有疫情反复和上游价格涨太快的反噬效应,但海外财政刺激、房地产复苏并没有终结,看起来疫苗对抗疫情的影响也不是一回的事,所以,中国经济复苏的顺周期动能出口-制造业产业链至少在上半年还会延续。

  全球库存目前还处于低位,而且由于前期企业对经济预期打得太悲观,但真实的经济需求表现得比企业预期的要好,所以,后续产能扩张也会修复此前悲观的预期。

  从强势的经济表现来看,政策应该退,毕竟主动补库存带动物价上涨压力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由于小微企业压力仍存,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结构宽松的政策措施又还会维持。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过度宽松预期肯定不可取,比如前期市场预期的降准就被证伪了。因为不搞急转弯不代表不转弯,虽然不提去杠杆,但宏观杠杆率的整体基调是稳定,这意味着信用扩张增速会与名义GDP考虑,而去年对抗疫情,GDP增速低迷而信贷快速扩张导致流动性外溢到金融市场的趋势很难看到了。

  既然没有过度宽松,金融市场就不会有超额的流动性,投资者就不能对市场的整体回报率有太高的预期,机会主要是结构性的。在出口-制造业-进口替代自主可控的趋势下,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业龙头正在孕育,这是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的。

  既然市场过于宽松的预期消除,隔夜回购已经从1%以下回复了,回归中性。经济又处于确定的复苏趋势状况当中,疫情短期有扰动但又改变不了中期复苏的趋势,所以债券市场还是得谨慎一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