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梁中华:不一样的“宽松” 不一样的“通胀”

2021-12-30 12:06 浏览:863

  

  去年在疫情冲击下,各大央行宽松幅度加码,随着疫苗投入使用,经济逐渐修复,市场对通胀有较高的预期。但其实从类别来看,我国房地产投资需求对PPI的变化有很大的边际影响,而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明显收紧,PPI进一步大幅抬升的风险相对较小。

  而以CPI为代表的终端消费通胀又要区别来看,虽然都是宽松,但由于中美模式不同,去年中美两国的通胀就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往前看,受到宽松模式的影响,今年美国终端消费的通胀风险很高,而我国核心CPI的回升或相对温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央行加息的概率很低;而美联储尽管提高了对于通胀的容忍度,但如果终端消费通胀明显抬升,或许对刺激力度也会有所掣肘。

  --------------------------------------------------

  1. PPI一致,CPI分化

  衡量通胀水平一般用CPI和PPI,CPI主要反映居民终端消费品的通胀,而PPI主要反映工业品的通胀。

  从历史上来看,中美PPI的走势是一致的。去年也是如此,在上半年新冠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候,中美PPI均大幅下滑,美国PPI同比最低降到了-7.6%,中国PPI同比最低降到了-3.7%。从三季度以来,中美PPI同比均大幅抬升,跌幅明显收敛。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中美PPI走势一致,主要是因为工业品价格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较大。例如,利用钢铁、煤炭、原油三类商品的价格,可以很好的预测我国的PPI走势。而大宗商品是全球定价,各国面临的价格是一致的。所以主要经济体的PPI同比走势,都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08年以后,我国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明显增加,所以我国对很多大宗商品的需求占到全球一半以上,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影响变量。例如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有较高的相关性,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也和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幅上行有关。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尽管PPI走势一致,但我国和美国的终端消费品通胀却出现了明显背离。在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的疫情防控是最好的,但去年下半年以来,核心CPI却不断下行。美国疫情防控较差,但核心消费通胀却大幅走高。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2.宽松模式的差异

  终端消费通胀出现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国和美国居民收入增长出现了分化。美国受到疫情冲击较大,但美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19年的3.7%,上升到最高17%以上,近几个月增速虽然回落,但也有4.3%,仍然高于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

  我国经济总量增速修复较快,但居民收入增速依然比疫情之前要低,截至去年3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当季同比回升到了6.9%,仍然明显低于疫情之前接近9%的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变量,所以收入的分化也决定了中美终端消费通胀的分化。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而中美居民收入的分化,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宽松模式的不同。从美国居民收入增长的来源看,2020年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的增速都是明显下滑的,但来自转移支付的收入大幅上升。转移支付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尤其是政府给失业的居民发放的补贴额比正常工作时拿到的工资还要高。

  所以美联储的模式是一方面大幅降低利率,进行市场化方式宽松;另一方面是大量购买国债,把钱给美国财政,财政再把钱直接发放给居民,保证了居民收入的不降反升。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从我国的居民收入来源看,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增速都出现了明显下滑,转移支付收入虽然有增长,但幅度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并没有采取央行直接印刷钞票、给居民大量发放补贴的方式,而是以市场化宽松为主导。在货币宽松的情况下,房地产领域的销售和投资大幅走高,支撑了整体经济的明显回升。所以我国经济表现出投资强、消费偏弱的明显结构特征。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3.美国通胀风险更大

  尽管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美国新冠疫情依然较为严重,从数量上看,短期内居民消费也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截至去年11月,美国居民消费支出仍然有2.4%的负增长。同时,美国居民储蓄率大幅飙升,储蓄存款占收入的比重在去年4月份时曾达到34%的历史最高位,之后虽然回落,但当前仍在13%附近,仍是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所以美国居民消费低增长,并不是因为居民收入受影响,没有能力消费,而更可能是疫情防控限制了居民的出行和聚集,以及疫情不确定性带来预防性储蓄的短期增加。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从美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能够看出这一点。受益于低利率环境,耐用品消费增速不仅恢复了正常,甚至比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还要高很多,非耐用品消费增速也已经回归正常。当前对居民消费拖累较大的,是涉及到人员聚集和接触的服务类消费,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

  由于居民收入是大幅抬升的,短期主要受制于疫情影响转化为了储蓄,而随着疫苗逐步投放使用,疫情防控逐渐好转,美国消费增速也会有更为明显的修复,通胀也会看到明显抬升。美联储也正是预计到了这一点,调整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框架,提高了对于通胀水平的容忍度。尽管美联储今年采取紧缩手段的概率很低,但如果通胀抬升幅度较大,也会对刺激规模有一定牵制。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4.中国通胀或较为温和

  从居民收入的角度看,我国终端消费需求会进一步修复,但节奏可能是相对温和的。这就意味着今年核心CPI的回升幅度不宜高估。近期猪肉等食品价格尽管在上涨,但更多是天气、运输等供给端因素的短期扰动,待到春节过后、天气转暖,食品价格或出现明显的走弱。所以今年整体CPI或将在低位徘徊。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PPI回升的力度也会很有限,下半年可能还会再度大幅走弱。去年下半年以来的PPI同比回升,主要来自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即生产资料涨价,而生活资料价格还在走弱。而大宗上涨的背后,需求端主要是我国房地产投资的推动,但房地产调控、融资政策都在收紧,需求端的降温是确定性的,甚至可能超出预期(具体可以参见我们前一期的宏观思考)。大宗商品的涨价也不排除供给端的扰动因素,例如铜、铁矿石等,随着疫情防控逐步见效,供给端扰动也会有所减小。

  所以如果通胀温和回升,再加上经济结构依然偏弱,货币政策加息的概率是很低的。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