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2021年,促消费要放大招
ink="">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去年的不平凡,在于疫情冲击下经济发展成绩的来之不易;今年的特殊重要性,则在于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务必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从经济发展的供需两端来看,供给侧改革只能循序渐进,需求侧管理更易短期见成绩。所以,扩大内需、坚定促消费,是“迈好第一步”的重要保障,在2021年便有了特殊重要性。
稳就业是基础
促消费,收入是基础。收入问题又涉及到就业问题、薪资问题、社保问题以及收入分配问题等多方因素,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所称,“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收入问题是个长期问题,短期见效果,最核心的还是稳就业。稳了就业,才能稳住收入预期和消费预期。
2020年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曾短暂升至6.2%的高位,之后在一系列抗疫政策刺激下,经济逐步回暖,城镇调查失业率于2020年11月回落至5.2%,前11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99万人。
成绩实属不易,但基础并不稳固。成绩的背后有刺激政策的功劳,随着相关政策陆续退出,2021年会迎来真正的考验。
当前,企业盈利能力仍不乐观。2020年前三季度,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ROE算数平均值为-1.02%,扣非盈利不能回正,发展信心不可能稳固。
据经济日报-邮储银行联合发布的小微企业指数,当前小微企业绩效指数、信心指数均处于低位。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小微企业主较低的信心,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2021年稳就业的压力。
在此情况下,2021年仍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而稳就业的前提是稳企业,稳企业的前提是稳资金。
2020年疫情期间,金融体系推出“抗疫大礼包”,效果显著。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
现在市场担心的是,2021年这些政策如何延续、怎样退出?若不能稳妥退出,很容易对企业现金流继而对稳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几个月来,债券市场波动已经对大中型企业构成实质性压力。
自2018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违约就已呈快速上升态势,受疫情影响,2020年债券违约金额创近年来新高,达到1640亿元。尤其是2020年11月以来,40只债券密集违约,合计金额455亿元,一度将市场情绪带至冰点。
显然,企业层面还谈不上“稳”。2021年稳就业,仍应把重心放在稳企业上面,融资支持、减税降费轻易不能停。
县乡市场是着力点
稳就业、稳收入来提振消费需求,消费回升后,还需要供给侧承接。
就供需结构看,一二线市场的消费升级仍在继续,对供给侧的要求是产品升级、品牌升级;此外,县乡市场的消费空间渐次打开,对一二线市场趋近饱和的品质消费、品牌消费构成巨大承接力量。
顺应消费侧分层的新特征,供给侧需同时做好品牌升级和市场下沉两件事。一二线市场的品牌升级是个长期过程,短期来看,县乡市场才是消费回暖的支撑力量,也应是2021年政策发力的着力点。
2012年以来,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便持续高于城镇地区。事实上,这两年,把握住下沉市场机遇的产品,大都迎来了增长的第二春。
ink="">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特别指出要“更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地区消费结构正持续改善:食品消费占比持续下降(2019年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0%,仅与城镇居民相差2.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占比持续提升,对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实现快速上涨。
以空调为例,2019年末,农村地区每百户家庭空调拥有量为71.3台,是2011年的3.15倍。即便如此,与城镇地区同期的148.3台相比,仍有一倍的增长空间。
与快速释放的需求相比,县乡市场在供给侧仍面临着制约条件:线下商超分布有限,竞争不充分,正品少、价格贵的现象普遍存在;线上电子商务,则受限于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农村地区,送件取件都是难题。
《通知》提出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加快发展乡镇生活服务”、“优化农村消费环境”,算是直指问题核心。但这些问题并非新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根源在于市场规律的主导作用——无利可图,便难以持续。
比如县镇地区人口密度小、需求频次低,流通企业难以形成可持续盈利机制,就会导致最后一公里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再比如“超市进镇”,要养活一个中型以上超市,对收入水平、人口密度等都有客观要求,不能盈利,自然是进进出出,留不下来。
所以,激活县乡消费市场是个大命题,也是个大生态,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互为条件,只能循序渐进、渐次优化,不能奢望短期内见大效果。
在交易环节添把火
打基础的工作重在谋长远,短期见效果,更适合在交易环节发力。简要言之,以造节、补贴、贷款为主要抓手。
一是造节。造节最成功的是电商平台的“双十一”大促。每年的“双十一”,消费者的最大诱惑就是面对一年得以一见的便宜,不买如同吃了大亏,于是顾不得钱包缩水,总要剁手买买买。
“双十一”的成功在于营造了一种购物氛围,而这种购物氛围的营造并非电商平台的专利。这几年,很多地方政府主导的“美食节”、“文化节”、“房•车巡展”、“节日大庆”等也屡屡见诸报端,只是优惠力度有限,造节效果难以出圈。
二是补贴。早在2007年底,财政部、商务部联合推出“家电下乡”政策,效果显著。截止2013年3月,全国累计补贴家电2.93亿台,补贴金额876.7亿元。
全国性的“家电下乡”逐步退出后,各地仍不时推出“汽车摩托车下乡”、“家装下乡”、“节能补贴”、“以旧换新补贴”等类似政策。疫情之后,多地推出餐饮购物消费券,也是类似的思路。站在促消费的视角,消费补贴更优于收入提升,效果立竿见影。
三是消费贷款。对于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以及装修、培训等大额消费,消费贷款仍是重要的刺激手段。
2020年,疫情和强监管加速消费金融行业洗牌,个人短期贷款余额一度跳水,之后用了近一年时间缓慢恢复至常态水平。2021年,经济回暖、消费复苏、居民收入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前期压制的消费贷款需求被释放,消费金融有望迎来低不良、高增长的一年,继而助力消费复苏。
综合来看,2021年促消费,在交易环节仍有很多文章可做。可联合多方力量,商家出折扣、金融机构出贷款、平台出场景、财政出补贴,精选重点消费品强势造节,用难得一见的“大优惠”激活消费者的购买欲,达到精准刺激消费的目的。
回归消费本源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消费具有双重属性,既能满足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推动整个产业链创新向前的根本驱动力量。
宏观层面促消费,多着眼于消费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倾向于大开大合;落到微观视角,着眼于消费者自身,则又很难避免过度消费、过度借贷等伴生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不同的力量去调和、平衡。
若调和得当,促进消费与提倡节约并不矛盾,也不应该矛盾。2021年,期待消费重回推动GDP增长的C位,也期待消费者能够理性消费,体验“有节制的丰盛”。
附:促消费8条政策建议
1、联合财政、商户、电商平台等,多方筹资,扩大消费券、预售券的规模和范围,发挥其杠杆作用,有效撬动消费。
2、多方联合,财政出消费券、金融机构贴息、商家出折扣、平台出场景,用有吸引力的“折扣价”制造“购物狂欢节”,激活消费者的购买欲,再造几个“双十一”。
3、重视消费贷款在促消费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银行加大与非银消费金融机构合作,鼓励消费贷款业务,确保消费贷款不滑坡。
4、成立政府基金,购买合格的民营企业债券,托底优质民营企业融资市场,稳定社会预期,间接稳就业、稳消费。
5、把握“消费升级”和“消费下沉”两个市场,推动制造业品牌升级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物流下沉激活县乡市场消费需求。
6、短期来看,房子和车子仍是刺激消费的重要抓手,在住房调控和汽车限购的背景下,允许各地基于实际情况调整购房、购车政策。
7、中长期看,稳步推动居民财富效应动力更替,从房产转向资本市场,多策并举提升民众对资本市场信心,借力股市财富效应,持续推动消费型经济转型升级。
8、中长期看,提升消费需降低储蓄率,扭转居民高储蓄习惯需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民生问题上持续提升民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