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的补充---宏观政策将长期支持创新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是为下一年的的宏观政策定调的,但今年有所不同。12月会议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时效性都不止一年,而是至少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都要关注的长期问题。这一时效性的变化突显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高质量的发展,而不是增长。
ink="">会议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这对改善供应链也至关重要。中美科技脱钩持续升级,给中国自主研发带来极大挑战。尽管拜登政府可能缓解紧张的贸易局势,但美国针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制裁会继续。中国已诉诸“双循环”模式,想通过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来应对美国的威胁,并相信本土市场的海量规模和复杂性本身就能激发创新。近些年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功也证实了这种信心。
推动自主创新,企业部门是主力军。在中国改革的初期,国有企业推动了大多数技术突破,主要用于军工和航空航天。但是,国企的低效和非营利性质并不适合面向消费者的创新。本次会议承诺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即把私人资本引入国企管理以改善激励机制。之后,国企再凭借其先天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市场创新中重获一席之地。
监管部门强调通过金融改革支持创新,增加直接融资。中国的金融体系因为不支持实体经济而饱受批评。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转变:过去是劳动力和资本,而现在是科技。由于银行业天然保守,中国由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无法为科创企业提供所需的风险资金。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更适合此类业务,因为它们在评估新技术潜力方面更专业,且对风险有高容忍度。但这种转变也将是长期的,特别是疫情后企业坏账已经增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改革恐怕必须小步慢跑,避免市场大幅波动。
中国政府在追求创新的进程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本次会议提到“市场”的次数比“科技”或“政府”还要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会退后一步。深圳是这种方法的典型案例。在深圳成为国家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深圳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设立100亿元的母基金以吸引天使投资人和高科技公司设立办事处。尽管如此,政府仍需警惕,更明智的应对市场失灵,同时避免浪费投资。当局还表示将加强监管以避免金融风险---这既是对近期债务市场违约的间接回应,也是支持创新和长期发展所必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