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董登新:散户炒股亏损的真实原因

2020-08-10 09:06 浏览:472

  

  散户炒股亏损的真实原因——A股“去散户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

  近日,媒体披露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A股投资者近三年半长期收益的一组大数据,首次揭示了中国散户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特征。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在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A股个人投资者,无论是账户在10万以下的“小散”,还是资金在千万级别以上的“牛散”,单账户平均年度收益均为负值,只有机构投资者(含公司法人投资者)在此统计区间内实现了单账户的平均年化正收益。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市值10万元以下的散户,单账户平均年化收益为-2457元,择时收益为-774元,选股收益为-1532元,交易成本为151元。

  市值在10万-50万元的散户,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为-6601元,择时收益为-3018元,选股收益为-2433元,交易成本为1140元。

  市值在50万-300万的散户,单账户平均年化收益为-30443元,择时收益为-15558元,选股收益为-10171元,交易成本为4714元。

  市值在300万元以上的散户平均下来同样亏钱。市值在300万-1000万元的散户平均年化收益为-164503元,择时收益为-80767元,选股收益为-65269元,交易成本为18466元。

  市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超级“牛散”,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为-89890元,择时收益为-411584元,选股收益为402271元,交易成本为80577元。

  但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为1344.77万元,择时收益为-417.69万元,选股收益为1807.48万元,交易成本为45.03万元。此外,公司法人投资者近三年的平均年化收益为2344.09万元,择时收益为-1476.64万元,选股收益为3824.46万元,交易成本为37361元。

  上交所统计数据提示了两大市场推论:

  (1)专业人,做专业事。机构投资者平均收益明显高于个人投资者平均收益。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A股必须加速“去散户化”的重要原因。

  (2)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是规避风险的最佳策略。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公司法人投资者在统计区间内依靠择时均未能实现盈利,仅有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法人投资者依靠选股实现了正收益。这充分证明了“择时”难于“选股”的命题,因为市场涨跌是难以掌控的;同时它也证明了“选股”重于“择时”,因为股票质地的好坏优劣是可以判断的,正确选股要比准确择时更容易实现。因此,成熟市场强调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性。

  事实上,不论是小散,抑或是牛散,他们并不具备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及定价优势。即便是拥有千万级资金规模的“牛散”,它们在机构投资者面前仍是“小散”,比方,一只公募基金一次就可募资两、三百亿,这就是资金规模优势。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资金体量,才能真正实现“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目的。

  由于散户缺乏足够的信息分析能力及专业定价能力,当小散亲自进入股市与机构“肉搏”时,很容易落入“短炒、赚快钱”的陷阱:他们希望通过炒股发财致富,于是,他们专注于跟风抬庄、找黑马、捉涨停股,频繁换手、高频率买进卖出,总之,他们一刻也不让资金闲置,久而久之,账户资产“数字化”、“筹码化”,最后炒股变成赌博,无法停手,结果,炒股变成一种习惯,十炒变成九亏。有人说,应该是“七亏二平一赚”,请问:“二平”不就是亏损吗?

  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典范,公募基金是真正的“投资专家”,因为公募基金是唯一以“投资”为主业的金融机构,而且公募基金遵从组合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分散投资的投资风格及理念,它以稳健的长期平均收益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丰厚回报。因此,在A股市场,“散户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深交所曾组织开展“2019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市成为市场新趋势。过去一年中,参与过公募基金交易的受访者较上年大幅增加17.2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5.8%,为近四年最高水平;其中,30岁以下受访者参与公募基金比例为49.4%,较40岁以上受访者参与度高7.5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在疫情和海内外股市巨震的背景下,相对上证指数8.52%、沪深300指数14.61%的涨幅,偏股混合基金和普通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均超过40%!

  尽管如此,我国家庭理财持有公募基金的比重仍很低下。为了家庭财产保值增值,他们被迫“囤房”(有的家庭持有上十套商品房),或直接进入股市“搏杀”,主要原因是“资产荒”,因为我国金融机构无力开发出满足家庭财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这是十分尴尬而不幸的结局。

  与此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未富先老”,国民养老意识还比较淡漠,私人养老金储备还未进入家庭理财的必备选项,而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2.5亿人,以养老为目标的家庭理财模式尚未形成,这也是一件十分尴尬而糟糕的事情。

  我们知道,美国股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仍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既无规模,也无规律可言,甚至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募基金与私人养老金开始同步大跨越、大发展,美股“去散户化”加速推进。截止2019年底,美国3亿人口拥有32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总储备(不含社保),接近美国股市总市值(36万亿美元);美国公募基金净资产高达2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21万亿美元)。其中,私人养老金持有公募基金超过10万亿美元,美国超过45%的家庭(也就是5850万户家庭)持有公募基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机构市”、“慢牛、长牛”的基本逻辑:庞大的私人养老金及公募基金(尤其是占比高达55%的股票基金),有力支撑了美股长达十年的慢牛、长牛周期;反过来,美股慢牛、长牛也回馈给公募基金、私人养老金及“基民”相当稳健的投资收益。这正是美国家庭不“囤房”、也基本上不“炒股”的主要原因,也是美股“去散户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私人养老金储备及长期持有公募基金,成为美国家庭理财的重要选项。截止2019年底,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占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高达35%

  不过,我国家庭“囤房”占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应该高于35%。如果将我国家庭两套以上的“囤房”全部转化为私人养老金储备,你看结果会怎样?

  中国结算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末,A股投资者总数达到16774万个,其中,散户为16735万个,机构仅为39万个。另外媒体估算,A股交易额85%左右是由散户完成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比重仅为15%左右。这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

  专业人,做专业事。要想加速A股“去散户化”进程,我们必须做好三件大事:

  (1)加速公募基金(尤其是股票基金)扩容。目前,我国公募基金净资产规模仅有17万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7%,远低于美国(124%)。其中,我国股票基金净值比重不足10%,远低于美国股票基金55%的比重。只有股票基金,才是公募基金的实力与标杆。

  (2)大力发展第二、三支柱的私人养老金储备。目前我国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发展受阻,覆盖面窄、规模狭小,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刚刚起步。尽快做大做强我国私人养老金储备,为公募基金和股市提供庞大的长期资金支持,最终才能实现互利双赢的目标。

  (3)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发公募类、长期类、权益类金融产品,并将“养老”元素融入其中,一方面满足家庭理财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家庭养老投资需要。金融机构除了行动引领,还应加大国民理财教育,并将我国家庭理财模式从“短炒、赚快钱”转向以养老为目标的“长期投资、长期积累”的正道上来。

  最后提示:“炒股”不等于家庭理财。严格地讲,“炒股”也不是投资。散户参与股市投资,不容易亏损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个人直接投资股市,尽量做长线,不短炒;二是购买并长期持有股票基金,切莫将基金当作股票短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