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明:壮大和畅通经济循环的四个环节及关键突破口
在今年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之后,要继续着力化解相对贫困问题,防止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财产占有不平等加剧。争取通过接下来三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将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由目前的4亿左右扩大到8亿左右,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ink="">“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和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经济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新时期的发展和修正。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依靠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产业,较快地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并在接下来三十多年时间里助推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彼时,“国际经济大循环理论”曾经受到一些经济学者的认可,以及不少地方政府的推崇。
目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成为对世界经济具有明显外溢效应的“系统重要性”大国经济体。此时,不论从外部环境来看,还是从自身发展需要来看,再简单依靠出口拉动模式,都已经不足以继续支持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要走向封闭经济,而是应一体两面地看:一方面要壮大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更主动和高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当然,在外部环境发生小概率的极端情况下,不论内循环抑或外循环,都有一个底线问题。
壮大和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不只是简单的扩大内需。这项系统性工程至少包含如下四层含义:
一是在生产端,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和体制优势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补齐核心关键技术的卡脖子短板,另一方面要根据需求变化规律,相应地调整生产结构,在供需再平衡中释放经济增长动能、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在未来一段时期,尤其须要增加医疗、养老、教育、基础科研、城乡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品的供给。
二是在分配环节,要增加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强社会流动性。在今年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之后,要继续着力化解相对贫困问题,防止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财产占有不平等加剧。争取通过接下来三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将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由目前的4亿左右扩大到8亿左右,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三是在流通环节,要新旧基础设施并重,切实降低流通成本。一方面加快推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的产业化运用,另一方面仍要继续强化交通、物流、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县城和乡村处于流通体系的末梢,尤其须要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加强。
四是在最终需求端,要平衡好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既要重视消费的作用,适度提高消费率;也要防止投资增速过快下滑可能引发的风险。客观上,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主要大类资本存量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差距。不论是产业资本、传统基础设施、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本,都还有较大程度的投资空间,应当趁当前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产出缺口为负的契机,把过剩的劳动力、资金、工业产能利用起来,而不是放任其空置折旧。
提高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力是壮大和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突破口所在:
一是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财产权利等方面有序实现城乡一体化治理,为人口和家庭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减小阻力、创造条件。逐步改善户籍城镇化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家庭生活城镇化慢于劳动城镇化的局面。
二是提高金融市场的定价能力,加快金融制度补短板。一方面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运用提供金融保障,另一方面为产业结构转型活血化瘀,助力经营主体重组和要素资源再配置。
三是切实增加人口流入城市的住宅用地指标,化解房地产供需空间错配。避免高房价“反噬”实体经济,缓解因高房价而弥漫的普遍社会焦虑情绪。在年轻人购房压力较大的一二线城市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切实提高租房居住的稳定性、便利性、可靠性和宜居度。
四是逐步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数据要素产权界定方式,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争取在数据要素市场的标准制定和制度建设方面走在全球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