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当天幕撕裂:从水利体系再评洪水现状与影响
前 言
7月即将进入下旬,而洪水仍在泛滥,17日“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形成,湖北灾情加重,安徽、江西、太湖流域也继续发布洪水红色预警。当下降雨和洪灾情况究竟如何?我国过去20年的水利系统建设到底有多大发展?特别是三峡工程在本次防洪中究竟是如何运作,起到了多大作用?未来洪灾是会缓和还是更为严峻?这是我们在本篇抗洪日记系列三中尝试深入解答的问题,知其所以然,方能知其然。
主要观点
水利系统究竟如何防洪
在遭遇洪水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三大水利法宝是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堤防是首要和初道防线,各个水文、水位站的水位是观察堤防抗洪是否接近到了能力边界的关键。水库削峰填谷为二道防线,面对时间、空间、防洪和兴利间的调蓄需求,水库特征水位是权衡水库调度的关键。蓄滞洪区分洪消化则是最后的选择。三峡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水库,有能力抗击“万年一遇”洪水,我们特别分析了其在汛期前后、以及汛期下面对不同洪水量级的调度方案。
中国水利系统的发展
(一)建国以来,中国水利系统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1阶段(1944-1977),水利建设快速起步期;第2阶段(1978-1987),水利建设相对停滞期;第3阶段(1988-1997),水利发展矛盾凸显期;第4阶段(1998-2010),水利改革发展转型期;第5阶段(2011-2020):水利加快发展黄金期。
(二)期间中国水利系统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发生了质的转变:
1、江河堤防对比1978年,长度翻倍,保护人口增加50%;对比1998年,长度增长35%,保护人口增加35%。2、水库水容:对比1998年,水库总座数虽然只增长了16%,但总库容却提升了81%。3、蓄滞洪区:整体增长有限,但长江流域蓄洪能力提升。4、江河治理:1998年以来,除了加快水库工程体系建设,地方也同时加速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
当下防洪形势和影响如何?
(一)6月至今洪水形势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1阶段,6月12日-7月1日,降雨增加,长江流域出现洪水,但干流水位尚未超警,受灾情况接近2016年。第2阶段,7月02日-7月13日,受灾情况进一步严重。长江中下游持续降雨,干流水位全线超警,“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形成,江西、安徽受灾严重,三峡开始蓄水调度保护城陵矶地区。第3阶段,7月14日至今,雨带部分北移,下游降雨缓解但上游降雨持续,“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形成,湖北灾情加重,但下游的安徽、江西和太湖流域灾情也未能缓和。
(二)预计直至8月初,我国洪水形势都会比较严峻——从当下可得的资料和预测数据看,伴随我国进入“七下八上”时期(即指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国华北、东北地区进入一年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三大风险点(上游降雨持续及北方进入雨季、三峡水位快速上行、中下游江河堤防长期临水)显示今年有一定概率再发生全流域大洪水的情景。江苏淮河及太湖流域受灾严重就已经呈现这一状况。预计直至8月初,我国洪水形势都会比较严峻,但得益于水利系统防洪能力增强,受灾严重程度应明显小于1998年。
(三)洪水持续对经济的影响——对于经济基本面,预计单月固投7月增速小幅落至4%-4.5%左右,主要的回落项来自基建和地产,GDP三季度增速或较基准情形下行0.07%左右,影响较小。对于通胀,CPI方面,综合考虑洪水对蔬菜和猪肉价格的冲击,预计7月份CPI将二次摸高或将上行至2.8%附近。PPI方面,三季度PPI跌幅还会继续小幅收窄。对于水利建设,未来国家或可能加强蓄滞洪区建设、河道崩岸治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的水利项目建设,特别是在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风险提示:7月底降雨量变化超出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水利系统究竟如何防洪
说到抗洪工程,投资者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水库大坝,但水利系统抗洪实际上涉及到河道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排水系统等一系列工程。其中在遭遇洪水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三大水利法宝是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堤防是首要和初道防线、水库削峰填谷为二道防线,蓄滞洪区分洪消化是最后的选择。下面我们就具体聊聊三大法宝是如何调洪的。
(一)堤防:约束洪水
暴雨和洪水来临初期,河道作为水流宣泄的第一渠道,水位会出现快速上涨。要提高调洪抗洪能力,修筑河道堤防来增加河道泄洪量是必要举措。通过加固加高堤防,约束水流、加快大水量下泄、抵抗风浪海潮。一般来说,堤防加固工程还会结合河道治理工程同步进行,包括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改建退建等。
如何观察堤防抗洪是否接近到了能力边界?各个水文、水位站的水位观测起到了重要作用。堤防作为抗洪的初道防线,结合气象部门的降水预测,是水利部门决定水库如何蓄洪调度、乃至蓄滞洪区是否使用的关键。
河道水位有三条线:设防线、警戒线、保证线。按洪水严重程度从低到高,具体排序说明如下:
1)设防线,是汛期江水漫滩或到堤脚时的水位。到此水位管理单位要做好防汛准备,开始在堤上布设巡堤查险人员,从日常的管理工作进入防汛岗位;
2)警戒线,是根据堤防质量、渗流现象以及历年防汛情况,认为有可能开始出现险情的水位。到达该水位,要进行防汛动员,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实行昼夜巡堤查险。也是多数水位站判定是否出现编号洪水的标准;
3)保证线,汛期堤防及附属工程能保证运行的上限洪水位,又称防汛保证水位和设计水位。接近或到达该水位时,堤防随时可能出险,防汛进入全面紧急状态,堤防临水时间已长,堤身土体可能达饱和状态。这时要密切巡查,全力以赴,确保堤防安全。
(二)水库:调蓄洪水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不少江河常年都受到洪水威胁,因此面对洪水,仅仅有堤防显然不够,需要修建水库调蓄水量。但水库的调控实际非常复杂,在时间上,需要平衡一年中的枯水期、丰水期乃至做到短期降雨错峰的调节;在空间上,需要平衡上游下游的调度需求,考虑上游的工农业生产库内蓄水需要加以控制,考虑下游河道安全则泄洪量不能过大;在功能上,需要平衡抗洪和兴利的职能,抗洪要求水库在洪水来临前腾挪足够库容,兴利则要求水库要保持一定蓄水量。
为了在多重平衡间设定一个客观的调度标准,水库都会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一个调度方案做参考。何时蓄水,何时泄洪,关键要看各种水库特征水位:
1)死水位:死水位是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消落的最低水位,又称设计低水位。日调节水库在枯水季节水位变化较大,每24小时内将有一次消落到死水位。年调节水库一般在设计枯水年供水期末才消落到死水位。多年调节水库只在多年的枯水段末才消落到死水位。水库正常蓄水位与死水位之间的变幅称水库消落深度。
对应有死库容,指死水位以下的水库容积,又称垫底库容。一般用于容纳淤沙、抬高坝前水位和库区水深。在正常运用中不调节径流,也不放空。只有因特殊原因,如排沙、检修和战备等,才考虑泄放这部分容积。
2)正常蓄水位(兴利水位):正常蓄水位是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兴利要求应在开始供水时蓄到的高水位,又称正常高水位,兴利水位。对应有兴利库容,即调节库容。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之间的水库容积,用以调节径流,提供水库的供水量或水电站的出力。
3)防洪限制水位(汛期限制水位):汛期限制水位指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在常规防洪调度中是设计调洪计算的起始水位。汛期限制水位是根据水库综合效益、洪水特性、防洪要求和调度原则,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经分析计算确定的。简单的理解,水库虽然要为了兴利蓄水,但在汛期为了给未来可能发生的洪水预留空间,水位不可以高出防洪限制水位,会低于非汛期的正常蓄水位。
4)防洪高水位:防洪高水位是水库遇到下游防护对象的设计标准洪水时,在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只有当水库承担下游防洪任务时,才需确定这一水位。简单的理解,从防洪限制水位到防洪高水位的空间,意味着一个水库在应对下游防洪需求时可以蓄洪的部分,这一部分就是防洪库容。在两个水位之间,蓄洪和泄洪节奏,取决于下游洪水的程度。
5)设计洪水位:设计洪水位是当水库遇到大坝的设计洪水时,在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它是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达到的最高水位。
6)校核洪水位:水库的校核洪水位是水库遇到大坝的校核洪水时,在坝前达到的最高水位,它是水库在非常运用情况下,允许临时达到的最高洪水位,是确定大坝顶高及进行大坝安全校核的主要依据。校核洪水位和防洪限制水位间的空间是一个水库在汛期洪水时能调蓄的最大水量,成为调洪库容。一旦越过校核洪水位,水库大坝本身有巨大危险。
注:设计洪水是水工建筑物在正常运用情况下能防御的最大洪水。校核洪水是水工建筑物在非常运用情况下所能防御的最大洪水。正常运用指工程正常运行机能稳定,非常运用指工程正常运行机能破坏,但主要建筑物必须保证安全(大坝、溢洪道)。按照水利工程不同、建筑级别不同、所处地形不同,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对应的洪水标准(按重现期定义)不同。对应的看,可以说校核洪水位是水库大坝极限的极限。
特别案例:三峡
1、三峡的水库特征水位
首先,了解三峡的各项水库特征水位:三峡大坝的正常蓄水位为175m,设计洪水位也为175m,校核洪水位为180.4m,最大坝高181m,坝顶高程185,防洪库容为221.5亿m³。
2、三峡的防洪调度目标
其次,了解三峡的防洪调度目标。三峡工程的主要防洪目标是对荆江防洪,在保证荆江安全前提下,兼顾对城陵矶地区的调度。对“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万年一遇”洪水的防洪目标分别如下:
?对“百年一遇”洪水:即当洪峰流量超过83700 m³/s,三峡通过调度可使湖北枝城流量不超过56700 m³/s,沙市水位不超过44.5m。到此时应当还有较大的调度空间,三峡蓄水位为166.7m,蓄滞洪水量143.3亿立方米低于防洪库容,且不需要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洪区。
?对“千年一遇”洪水:即当洪峰流量超过98800 m³/s,三峡通过调度依然能保证荆江大堤安全,甚至是面对1870年大洪水(洪峰流量超过105000 m³/s),汉江平原也可避免毁灭性灾害。但是此时需要三峡和荆江等多个分蓄洪区联合调度。
?对“万年一遇+10%”洪水:即当洪峰流量超过124300m³/s(三峡历史上尚未发生过),三峡大坝本身仍能确保安全。
3、三峡的防洪调度方式
最后,了解三峡具体的防洪调度方式。分为汛期前、汛期期间、汛期后三个阶段:
?汛期前:三峡水库视长江中下游来水情况均匀消落水库水位,一般是自5月25日开始从枯期消落低水位155m,到6月10日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m(相当于每天水位下降速率按0.6m控制)。
?汛期期间:6月进入汛期后,根据上下游情况,实时调度,这里又具体分为四个情景:
情景1:没有出现洪水。不要求因防洪要求拦蓄洪水时,原则上水库水位应按防洪限制水位145m控制运行,为利用来水,在没有洪水风险的情况下(沙市水位在41m以下,城陵矶水位在30.5m以下,三峡水库来水流量小于25000 m³/s),运行上限可以到146.5m。
情况2: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水,兼顾对城陵矶地区进行防洪补偿的调度方式。
1)前提是长江上游洪水不是很大,不需要为荆河江段防洪大量蓄水,而城陵矶(莲花塘站)水位将超过长江干流堤防设计水位,需要三峡拦洪以减轻压力。
2)如果三峡水位低于155m,则按控制城陵矶水位不高于保证水位(34.4m)进行补偿调节,水库当日下泄量为当日荆江河段防洪补偿的允许水库泄量和第三日城陵矶地区防洪补偿的允许水泄量二者中的较小值;
3)如果三峡水位高于155m,则三峡的调度模式则需要从情景2切换到情景3,不再兼顾对城陵矶地区的防洪补偿调度。(背后原因是荆江河段才是三峡防护的最主要江段,三峡需要给荆江河段保留蓄洪容积,而不不能一味的给城陵矶地区调洪)
情景3:长江上游发生洪水,对荆江河段进行防洪补偿的调度方式。
1)如果三峡水位低于171m,按沙市站水位不高于44.5m控制水库下泄流量;
2)如果三峡水位在171m-175m之间,控制补偿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³/s,控制沙市站水位不高于45m;
情景4:三峡本身水位上升到175m,开始实施保证枢纽安全的防洪调度方式,不再为荆江进行防洪补偿调度。原则上按枢纽全部泄流能力泄洪,但泄量不得超过上游来水流量(相当于三峡在1775m高水位情况下,应首先保证本身的枢纽安全,但是也不能让水库水位下降,保留在175m左右的水准)。
?汛期后:水库开始兴利蓄水时间不早于9月15日,具体时间需由管理部门根据当年情况确认,再经国家防总批准后执行。一般情况下,9月25日水位不超过153m,9月30日水位不超过156m,10月底可蓄至汛后最高蓄水位。如果蓄水期间,仍有预报沙市、城陵矶水位超警的情况,或者三峡来水流量达到35000立方米/s,暂停蓄水兴利,按防洪要求调度。
(三)蓄滞洪区:缓和洪水冲击
蓄滞洪区是防洪体系中“最后一道保险”,是国家为保护重点地区免受水患,不得已划定的“主动受灾区”,多是洼地和湖泊。目前我国的蓄滞洪区有98处,多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河缺乏大坝的时期,用以分担河道压力。但蓄滞洪区使用较少,特别是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以下河段面对洪水时也多依赖三峡调控。因此蓄滞洪区内的居民经年累月的增加,真正需要应用蓄滞洪区时,调度难度、地方分配难度、经济损失都在增加。
二
中国水利系统的发展
明晰水利系统抗洪的主要方式后,我们再在此基础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水利系统的建设过程。我国本身是一个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的国家,早在历史上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回顾新中国以来洪涝灾害的历史,是人力和天力的斗争史,其中水利系统发展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中国水利的历史发展阶段
建国以来,中国水利系统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4-1977),水利建设快速起步期: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水利开发的起步阶段,为新中国水利史的奠基期,但由于基础薄弱,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多数蓄滞洪区为此时安排建设。
2、第二阶段(1978-1987),水利建设相对停滞期:这一阶段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明显放缓乃至出现负增长,建设重点由防洪转向供水。期间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开始暴露。
3、第三阶段(1988-1997),水利发展矛盾凸显期:这一阶段是水利建设、水利管理高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前10年的历史欠账太大,水利建设的快速增长没能满足同时期社会对于水利的安全需求和经济需求增长,导致这一阶段同时也是水旱灾害的集中爆发期。
4、第四阶段(1998-2010),水利改革发展转型期:以1998年大洪水为转折点,这一阶段中国水利建设持续加速的同时,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比如三峡、南水北调等。水利建设和管理也从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到2010年底,水库的病险率明显下降,大中型水库安全状况明显好转,七大水系干流已基本具备了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5、第五阶段(2011-2020):水利加快发展黄金期。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本阶段要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并着重加强了对全国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到2020年,目标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根据水利部,“十二五”期间已经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二)数看中国水利防洪能力发展
对应的结合江河堤防、水库水容、蓄滞洪区、中小河流治理、洪灾死亡人口等指标看,中国水利系统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发生了质的转变——
1、江河堤防:对比1978年,长度翻倍,保护人口增加50%;对比1998年,长度增长35%,保护人口增加35%。1978年,我国江河堤防长度仅有16.5公里,进入80年代后期,堤防建设加速。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31. 2万km,保护人口也从21世纪初的4亿人增长到6亿人。
2、水库水容:我国水库水容等一批工程建设基本从1998年后才开始明显加速,对比1998年,水库总座数虽然只增长了16%,但总库容却提升了81%。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水成为水利史上的转折点,防汛抗旱工作思路“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水利系统建设也有单纯的增加堤防,转向建设全面的水库工程体系,增强联合调库能力。
3、蓄滞洪区:整体增长有限,但长江流域蓄洪能力提升。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提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政策,推动防洪和蓄滞洪区建设。2000年5月我国颁布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此后10年对蓄滞洪区的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到2010年国家蓄滞洪区有98处(对比2000年仅增加1处)。但长江流域的蓄洪滞区稍有增长,从2000年的40处,到2010年的44处,最新在2019年调整至46处,有效蓄洪容积为591亿立方米。
4、江河治理:1998年以来,除了加快水库工程体系建设,地方也同时加速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1999年,我国8.5万座水库中病险水库基本占一半,其中大型水库病险率达35%,中性水库病险率接近半数。1998年大水后,国家开始极力重视水库除险加固工作,2001确定了第一批1346座病险水库除险,2004年底确立了第二批1913座病险水库除险。2008年在前两批未完成基础上,确立6240座。接着自2010年开始,再针对防洪工程体系中最薄弱的小I和小II型水库进行集中治理。2018年,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9万余km,实施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15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300余座,全面推进75个长江中下游重点易涝片排涝能力建设以及190个县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5、洪灾损失:洪灾受灾面积有所下降。对应我国水利发展史来看,上世纪80-90年代,水利积弊已久,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同时期洪灾频发,受灾面积持续扩大。甚至在90年代,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就有1.6万公顷,每2年就要经历一次大洪水。21世纪以来,得益于大型水库的建成,大洪水发生频率下降了,但还是出现了2003年淮河流域性洪水、2010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而在最近10年不难发现,洪涝受灾面积年均已经下降至1万公顷以下。而2016年和2020年类似,成灾的一大原因在于下游降雨过早、过急,同时也反映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三
当下防洪形势和影响如何?
(一)6月至今洪水形势是如何变化的?
1、第一阶段:6月12日-7月01日
从降雨情况看,5月29日长江中下游入梅,6月气象台持续发布暴雨预警,6月长江中下游流域五大城市的降水量与2016年相当。从河道水位看,到6月12日长江流域出现了超历史、超保和超警洪水,但基本都在支流。长江干流水位基本没有达到设防线,离警戒线也还有一定距离。从三峡上游水位看,水位保持在146米左右的低位,并于29日开启两孔泄洪,以保证有足够空间为调控新一轮洪水准备。从蓄滞洪区看,这一阶段尚没有分洪必要。
2、第二阶段:7月02日-7月13日
从降雨情况看,7月上旬降雨量进一步增加,降雨量更高于2016年同期,并且降雨集中在中下游(图16)。从河道水位看,7月2日,“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形成”,同时长江干流水位持续上升并超过2016年同期,汉口、九江等中下游干流水位超警。江西、安徽受灾严重,鄱阳湖湖口站一度离保证水位仅0.01米。
从三峡上看,三峡开始兼顾对城陵矶地区的防洪补偿(即三峡通过减小出库流量蓄洪,以保证城陵矶站水位不超保,水位位置详见图17,具体调度方案详见上文三峡调度方式情景2),7日开始三峡水库连踩5次刹车,出库流量从35400 m³/s降至19200 m³/s,水位自146m逐步上升,保证了中下游干流水位未突破保证水位。从蓄滞洪区看,这一阶段最终没有分洪,但7月11日长江委曾提请江西省人民政府提前做好蓄滞洪区运用准备,一旦湖口水位持续上涨突破保证水位,将启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第三阶段:7月14日-至今
从降雨情况看,雨带未能全线北抬,7月中下旬长江下游雨量逐步减小,但长江中游附近、洞庭湖水系、汉江上游降雨量依然较大乃至增强。从三峡上看,三峡水位自14日超过155m,调度方案按标准需要切换到情景3,即三峡不再兼顾对城陵矶地区的防洪补偿,采用对荆江河段进行防洪补偿的调度方式(换句话说,考虑到未来还有持续的降水和荆江的洪水风险,三峡不再视城陵矶水位来进行调节出库流量,而是视沙市水位来进行出库流量的调整,首要任务是保证未来荆江一带的安全)。这一阶段,由于上游降雨强度较大,三峡出库流量从19200 m³/s上升至37900 m³/s,水位一度快速上升至164.58m。
从河道水位看,7月17日“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中游(城陵矶至汉口江段、洞庭湖区水位)开始缓涨,下游(九江以下江段、鄱阳湖区水位)波动缓退。湖北灾情加重,但安徽、江西和太湖流域灾情也未能缓和,安徽、江西、太湖、淮河、湖北荆州均发布洪水红色预警。从蓄滞洪区看,伴随灾情加重,安徽双线作战,18日22时安徽省启用滁河荒草二圩、三圩蓄滞洪区分蓄洪水。
(二)未来洪水形势的风险和关注点在哪?
从当下可得的资料和预测数据看,伴随我国进入“七下八上”时期(即指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国华北、东北地区进入一年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三大风险点显示今年有一定概率再发生全流域大洪水的情景。江苏淮河及太湖流域受灾严重就已经呈现这一状况,前期中下游持续降水太湖流域长期高水位防守,后期又遇到雨带北抬,淮河流域来水明显增加,前后双重压力压顶。预计直至8月初,我国洪水形势都会比较严峻,但得益于水利系统防洪能力的增强,受灾严重程度应明显小于1998年。
1、风险点一:长江上游降雨仍将继续,北方雨季正要开启。根据中国气象局和长江水利委的预报,21-24日雨带北抬至岷沱江、嘉陵江、汉江上游,强度以中~大雨为主,并且自25日开始,嘉珉流域降雨将加强,以大~暴雨为主。这意味着虽然近期长江下游降雨减缓,但上游降雨仍在持续,并且直到月底降雨量明显下降的概率较低。并且,我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阶段,北方雨季也正要开启。
1、风险点二:三峡水位和沙市水位的情况。7月18日开始,由于长江上游来水强劲,三峡水库上游水位快速上涨,最高调洪水位164.58m,基本超出2010年以来7-8月的最高纪录。根据三峡调度方案来看,三峡已经不再兼顾城陵矶地区的防洪补偿,以顾全荆江河段为目标,而当下沙市水位已达42.88m,接近警戒水位43m,预计三峡仍需调蓄水量,水位可能还要继续波动上升。
2、风险点三:长江中下游堤防的临水时间已长。长江自监利以下江段,比如汉口、九江,已经持续超警2周时间。而一些支流自6月中旬开始就已经出现洪水。综合考虑降水、上游水位等情况,中下游可能还将长时间维持在警戒水位以上。这意味着部分堤防已经且还要高水位运行相当长的时间,有滑坡、塌陷的风险。
至于要确认洪涝风险的解除,可能需要看到以下几个信号:1、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减少。2、三峡水库上游水位稳定回落;3、长江中下游的水位稳步回落,至少部分干流水位回到警戒水位以下。
(三)洪水持续,影响如何?
1、对于经济基本面
考虑到固投中卫生和社会工作、农林牧渔的投资持续上行,预计单月固投7月增速小幅落至4%-4.5%左右。主要的回落项来自基建和地产。
基建投资6月受降雨影响投资增速已经回落至8.3%,预计7月可能会进一步回落至5%左右。地产投资6月上行幅度不大,7月受降雨影响以及销售景气略有下行影响,可能微回落至7%左右。制造业投资7月投资增速继续上行中。预计GDP三季度增速在基准情形下下行0.07%左右,影响较小,社零增速三季度单边上行的态势大概率不会改变,7月或将同比转正。
2、对于通胀
CPI方面,综合考虑洪水对蔬菜和猪肉价格的冲击,预计7月份CPI将二次摸高。中性假设7月猪肉均价47.5元/kg,蔬菜价格维持在4.2元/kg左右,则7月CPI或将上行至2.8%附近。极端假设下,若直至7月底洪涝灾情依然较为严峻,非洲猪瘟疫情不受控,猪肉价格持续向上突破,各类食品价格同步上涨,不排除CPI再次到达3%的可能性。具体测算逻辑详见本系列第一篇《当大雨倾倒:论洪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抗洪日记·系列一》。
PPI方面,三季度PPI跌幅还会继续小幅收窄。与CPI受洪涝供给端冲击而短期上行不同,短期内PPI的回升仍然由需求端的修复作为主要推手。根据基本面分析,预计洪灾对工业生产的冲击小于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虽然受到影响,短期需求侧虽然会受到一定扰动,但对商品价格的冲击或集中体现在受市场半径限制较强的行业,如水泥等,对PPI拖累有限。
3、对于水利建设
面对“七下八上”的可能,今年最值得庆幸的是三峡大坝已经建成并起到了精准调控的作用,7上旬一直为长江中下游分担了洪水压力。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调度可能存在过度依赖三峡大坝的问题,而三峡主要任务毕竟还是保全荆江河段,这就存在一定的矛盾。2016年、2020年6月-7月上旬,当长江中下游发生集中性的强降雨,该流域的调度能力稍显不足,受灾较为严重,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蓄滞洪区建设总体进度滞后、不能确保“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长江下游的防洪库容略显不足等。未来国家或可能加强蓄滞洪区建设、河道崩岸治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的水利项目建设,特别是在安徽、江西、江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