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知识转移情境模型

2020-08-10 16:05 浏览:432
知识转移情境模型概述
  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问跨越边境的知识共享,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和个体之间的转移与传播。知识转移情境模型尤其关注了知}只转移对组织边界的突破,认为知识转移是情境复制和情境适应的结果。知识转移情境学派坚持了系统原理的环境适应性要点,从知识的“情境嵌入性”(embed ness)入手,认为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并嵌入在特定情境下,而组织情境正好决定了组织可以运用的知识范围。
  我国学者徐京发等认为,企业知识情境范围由五个维度确立: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以及技术和运营,它们影响着企业的决策、行为和技能,并进一步影响企业有效使用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根据企业知识情境范围,所有的知识被一分为三:处于企业知识包内的知识 该类知识完全可以被企业所识别、运用并转化为企业的能力。处于企业知识包外但在企业知识情境范围内的知识。该类知识当前尚未被企业所识别和发现,但具备转化为企业能力的前景。处于企业情境范围外的知识。这类知识与企业原有知识不相符合同时不具备转化为企业能力的前景。前两类知识能比较容易地完成跨越组织边境的转移,即相似性知识转移;后一类知识转移,即适应性知识转移却要相对困难得多,如图1。
  Image:转移1.jpgngdesc="/wiki/Image:%E8%BD%AC%E7%A7%BB1.jpg" />
基于知识转移情境模型的战略联盟反思
  解读该模型我们发现,知识转移是否顺利不仅受到知识本体特征的影响,也受到知识所处的情境约束,并随着双方情境差异而表现出或强或弱的转移难度,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联盟成败。由于双方的知识情境范围不同,如存在显著的文化、战略、组织结构等差异,有的知识或许根本就无法在源单元和接受单元之间实现主体变更,这时若双方由于联盟目标不明确或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强行合作,则势必或无法顺利结盟,或结盟后联盟组织运行不畅。
  无视知识情境的联盟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并成为导致联盟高失败率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是成员未将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因素引入结盟可行性分析。企业往往只认识到双方知识资源在内容上、数量上有差异,于是片面认为存在知识共享或互补的空间,却没有意识到各自的知识情境范围无“交集”,即缺乏知识共享的基础,导致联盟运行中知识无法克服高难度的适应性转移,一旦知识在新企业中水土不服,联盟必然失败。对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联盟运行中关键共性问题的调查显示:5l%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差异”是当前联盟运行中第一大关键共性问题,36%的企业坦承联盟双方有“目标冲突”;与此同时,71.43%的企业认为,联盟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是“联盟与企业战略相吻合”。这从正反两方面有力证明了知识转移情境模型对联盟的指导意义。
  二是政府在积极出面组织联盟时忽视了双方的知识情境范围。调查显示,当前企业自主型联盟占全体联盟的42%,而政府主导型联盟却占到58%。政府出面组织联盟的原因很多,如为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改善、推进体制改革等,但政府往往信息不充分、对各企业的知识情境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这更加剧了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于是导致不合理的联盟。这种被形象地称为“拉郎配”式的联盟从一开始就缺乏生命力,因此很自然地会以失败告终。
知识转移情境模型对战略联盟的启示
  管理大师得鲁克)对管理工作的效率(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提出了要求,指出前者是“正确地做事”,后者是“做正确的事情”。知识转移情境模型对战略联盟的启示在于管理者在组建联盟时务必提高有效性,做正确的事情、组建合理的联盟。
  一方面,对联盟成员而言,掌握完备的各方信息是组建合适联盟的前提。成员组建联盟前应明确本企业当前缺乏哪一类知识、对方是否拥有该类知识,更要通过双方的战略、文化、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等考察维度,追问双方是否拥有类似的知识情境范围,即待转移知识是否在自己的情境范围内。否则即使对方有良好的知识转移欲望,也无法通过战略联盟来实现知识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要提高联盟成功率必须让企业间战略联盟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政府在战略联盟组建和运行中充当的是服务和引导功能,却不能取代企业做出任何联盟决策。战略联盟应该以企业自主型联盟而不是以政府主导型联盟为主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