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
2020-08-19 16:40
浏览:601
学校概述
学校层次
学校发展层次类型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建设以医学为核心,以生命科学为主要依托的多科性医科大学。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16个学院、4个学系、3个教学部: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肿瘤临床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眼视光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一中心临床学院、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南开临床学院、天津医科大学泰达国际心血管病临床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医学检验学系、医学人文科学系、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7500多人。其中,研究生1600人,留学生740余人。

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博士生导师118人,硕士生导师500名。
临床教学基地有6所大学医院、4所非直属临床学院、26所教学医院,11950张教学床位。大学医院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其中四所为三级甲等医院,总医院是天津市首家三甲医院,获得全国“百佳医院”称号;教学医院中附属第一中心医院、附属第三中心医院等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人才培养
自建校以来,学校已培养了26000余名各层次医学人才。其中,博士436名,硕士2614名。2000年,博士生王桂琴的学位论文被评选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2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专业设置

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泌尿外科学。天津市重点学科9个:内分泌与代谢病、神经病学、影像医学、心血管病学、核医学、普通外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2个:眼科学、口腔修复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卫生部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乳腺癌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肿瘤防治实验室、天津市泌尿外科基础医学实验室、天津市神经损伤变异与再生实验室、天津市激素与发育实验室、天津市生命科学实验室。
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我校新立科研项目943项,是“八五”期间的3.3倍;科研经费3330万元,是“八五”期间的2.4倍;鉴定科研成果206项,是“八五”期间的2.8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0项,是“八五”期间的1.9倍,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出版科技专著180部,是“八五”期间的1.9倍;发表学术论文4389篇,是“八五”期间的1.4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年度检索报告,2000年我校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国内期刊收录402篇,国内引用377次,均居全国高校第66位。我校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有四种:《中国肿瘤临床》、《透析与人工器官》、《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其中《中国肿瘤临床》和《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0年度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
科研机构
研 究 所
学校于1979年正式成立了科学研究处,不断完善科研治理,积极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机构的调整、建立健

研 究 室
实验肿瘤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流行病学研究室、传染病学研究室、营养卫生学研究室、中西医结合研究室(Ⅰ)、中西医结合研究室(Ⅱ)、实验外科研究室、老年病研究室、医学病毒学研究室、临床药理研究室、口腔医学研究室、临床外科研究室。
科 技 中 心
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天津代谢病防治中心、 卫生事业治理研究中心、 医学教育研究中心、 放射免疫诊断中心、 电镜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实验中心。
学术组织
学校现有学术组织:中国抗癌协会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现有教职工7493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8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7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进入国家级人才资助项目人员、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35人,天津市授衔专家28人。
对外交流
学校先后与16个国家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了108位世界知名医学专家、教授担任我校各学科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学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接收外国留学生的74所大学之一,目前在校学历留学生规模位居我国西医院校之首,与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一起被选为教育部医学(西医)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专家工作组成员单位。
机构设置

外部链接
学校网站
学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