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

2020-07-30 13:03 浏览:525

概述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

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所要求的报酬之差。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即RIt+1=NIt+1-rBVt,其中RIt+1代表t+1期的剩余收益,NIt+1代表t期的企业净收益,BVt是t期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r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剩余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权益的帐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情况下,将企业预期剩余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以后加上当期权益价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计算公式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PV0=BV0+ΣRIt*(1+r)-t

可以进一步的考虑,企业净收益的增加来源是什么?NIt+1=ROEt+1*BVt

ROEt+1代表t+1期的净资产报酬率。所以上述模型可以表示为:P0=BV0+∑(ROEt-r)BVt-1*(1+r)-t

而净资产报酬率ROE,可以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再分解为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至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可以根据CAPM模型或者是APT模型进行估算。

评价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这个模型采纳了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中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收益对等原则的优点,同时与传统的方法又有不同,不是从利润分配角度出发,而是从企业的价值创造(ROE)观点考虑问题。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价值创造进行的,其结果又会在财务报表上得到最终反映,因此更为贴切地反映了企业的真实情况美国学者迈尔斯早在1977年就指出,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在位资产和增长机会的现值之和。运用该模型股票价值等于当期净资产价值加上未来增长机会的净现值,这正是对企业增长机会的期权价值的一种衡量。加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股份公司都趋向于不派发或少派发现金股利,使该模型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从剩余收益概念出发,管理咨询公司创造了经济利润、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等多个方法应用于公司管理及价值评估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剩余收益模型使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数据来计算股票价值,然而在企业会计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会计数字容易受到人为操纵,这样是否会影响股票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呢?完全不会。因为股票价格是以未来收益与当前帐面价值为基础的,而复式记帐原理具有内在的自我调整性质,使会计方法选择的差异也会同时在未来收益和当前帐面价值上反映出来。由于会计数字对该模型具有极其重要性,评估人员需要对会计方法非常熟悉,洞悉企业可能存在的会计调整事项,才能做出客观的估算。金融分析人员热衷于会计基础的剩余收益模型,因为该模型体现了企业价值成长的驱动因素所在。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只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能够创造高于股权资本成本的收益后,才能提升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才会支付比净资产高的价格。否则,企业的收益低于正常收益水平(权益资本成本),投资者不会对这种股票支付任何溢价。至于企业的“增发”和“配股”等融资活动,虽然增加了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但同时增加了公司的股份数量,在新的融资不能创造出高于资本成本的财富情况下,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不会得到提升。因此,企业股票价格与其所代表的净资产价值的偏差依赖于企业创造“剩余收益”的能力。传统的现金流量估价模型“用净现金流量公式来估算公司价值时不使用公司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使该方法失去了实用性(奥尔森)”。事实上,股票价格里面包含了多少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与否的重要判定基准,是资本市场效率体现的主要标志。传统的现金流量模型其信息不能从财务报告直接获得,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不易显现;剩余收益模型使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数据来计算股票价值,不需要进行多余的调整,作为基于应计会计信息的估价模型,明确了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尽管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会计信息遭到了诸多证券市场人士的批判,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对于股价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运用会计信息直接进行价值评估,摆脱了传统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从会计数字转化为现金流量数字的“曲折”,增加了实用性。美国会计学会就认为剩余收益模型是一种比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更准确的模型,并加以推荐应用。 启示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定价着眼于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因曼教授认为这是该模型与传统股利折现和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最大区别。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在于它将来赚取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能力,价格与帐面价值(P/B)比率将会随着公司增加“经济价值”的能力增强而增加;如果企业不能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那么其股票价格低于净资产也毫不奇怪,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内在价值的正确反映。传统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通常有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等。但这些指标都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企业显示正的利润并不意味着企业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核心在于,它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在评价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时,只有当公司的税后净利润(已扣除债务利息)大于股东对公司的投资资本时,才能认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公司创造了价值。由此看来,把权益资本的成本作为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要素,正是剩余收益与传统财务分析工具的最大区别。根据传统的“会计利润”计算惯例,很多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都在盈利。但事实上,许多公司并没有真正赢利,因为其所赚取的“利润”往往小于公司全部投入的资本成本。作为一种新的会计核算方式与管理理念,剩余收益纠正了这个错误;并明确指出,管理人员必须“为资本付费”,就像支付工资一样。剩余收益模型对资本成本的重视,使企业可以避免隐性亏损。一般企业投资时,只要回报率高于贷款利率,就认为是一个可行决策;事实上,如果考虑股东要求的报酬,项目预期现金流量未必能全部满足;用剩余收益的方法计量,投资于该项目可能会遭受损失。

此外,基于剩余收益观念,可以更好的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促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公司的生产、营销、采购、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公司的资源有限时,这种冲突更为严重。如果从剩余收益角度思考,无疑为解决这种冲突提高了一条较好的途径。不同的部门目标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果它能够创造较多的剩余收益,那么就应该被优先满足;如果它不能创造剩余收益或者创造的很少,那么它只能排队等候。建立在剩余收益框架下的企业决策准则,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公司价值的来源很多:率先开发出新的产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现在投入可在未来获益的资本性支出、创新造就的生产成本降低等等。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对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而言,并不是缺乏投资项目,而是通常面临着太多的项目可供选择;每一个项目经理都会把自己的项目描绘的美妙无比,因为他们在公司总体利益条件下,还具有不同的私人利益需求。这样如何选择一个真正好的项目,就成为高级管理者的难题?在剩余收益面前,所有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采用剩余收益作为财务衡量指标,所有的决策过程归结到一个问题——是否提高剩余收益。任何企业都有其成长生命周期,都要经过起步、快速发展、成熟和衰退这几个阶段。企业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膨胀阶段的高增长最终会归于平庸;根据微观经济理论,除非拥有特殊的技术和产业进入壁垒,当一个行业进入长期竞争均衡的时候,所有的企业只能期望获得与资本的机会成本相等的收益,不多也不少。如果有些企业赚取经济利润,由于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入及本行业内部企业扩大生产的冲动,企业的“经济租金”很难较长时间内维持。因此企业的超常收益并非一定能持续下去,即剩余收益的期限一般不会太长,因此如何保持住企业当前的剩余收益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问题。剩余收益的最大来源无疑是专有技术和产业壁垒,产业壁垒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具备,创新才是大多数企业的秘诀所在。通过品牌、技术和服务创新,建立更有吸引力的市场、构建更为强健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最终建立“剩余收益的永动机”。基于剩余收益理念的核心的竞争优势和正确的决策准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公司创造价值的必然需要,也是公司基业常青的源头所在。[1]

推荐阅读